缩略图

AI赋能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张骞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范式。本文以机器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为切入点,构建"智能工具支撑-虚实场景融合-多元协同育人"三维教学体系,探索AI技术在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平台搭建、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模式。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依托虚拟仿真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借助校企协同机制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参与度,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持续增加。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高等教育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亟需通过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传统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三方面矛盾:一是产业技术迭代速度与教学内容更新滞后的矛盾,二是复杂工程问题与单一实验条件的矛盾,三是个性化能力培养需求与标准化教学模式的矛盾。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破解这些矛盾提供了新路径,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场景模拟和决策支持能力,正在重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实施方式。

一、AI赋能实践教学的核心价值

1.1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生成

传统教学资源开发往往受限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时间精力,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AI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多模态生成能力,可自动将专业理论转化为三维动画、虚拟实验等可视化资源。利用AIGC技术可快速生成工业机器人运动学仿真模型,动态演示不同控制算法的执行效果,使抽象的机械原理具象化。重庆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的实践表明,采用智能工具后,教学资源开发效率提升40%,课程内容更新周期缩短至原来的1/3。

1.2实践场景的虚实融合重构

工业机器人系统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传统实训难以覆盖复杂工况。AI驱动的虚拟仿真技术可构建沉浸式实践环境,学生通过数字孪生模型进行故障诊断、路径规划等操作,实时获取操作反馈和优化建议。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开发的智能实训平台,集成了20余种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编程调试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训练,操作安全性和效率提升70%以上。

1.3创新能力的精准化培养

AI技术通过学习分析系统,可实时采集学生实践过程数据,构建能力画像并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在机器人创新竞赛指导中,智能系统可自动识别学生设计方案的薄弱环节,推荐针对性学习资源。华为科技集团联合高校开发的AI导师系统,已实现对学生创新项目的全周期跟踪,使项目成功率提升55%。

二、AI赋能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2.1构建"三维融合"课程体系

2.1.1课程内容重构

打破传统课程边界,开发"AI+机器人"模块化课程群。例如,可在《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课程中嵌入强化学习算法模块,利用智能教学系统动态生成控制策略优化案例。可以利用AI自动根据现有题库结合搜索能力,智能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自动组卷,实现差异化考核。2023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 AI 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此类课程改革正是响应政策要求的具体实践。

2.1.2实践平台升级

根据现有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虚实结合"智能实训中心,配置工业机器人实体设备与数字孪生系统。学生通过 VR 眼镜可进入虚拟工厂完成生产线调试任务,操作数据实时同步至实体设备验证可行性。该模式使学生在 30% 的实训时间内完成 70% 的典型工况训练。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智能制造实训基地通过部署 AI 仿真系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年均服务学生超 2000 人次。

2.1.3创新竞赛驱动

建立"校赛-省赛-国赛"三级竞赛体系,利用AI系统开展赛前培训。智能评估系统可模拟专家评审流程,对学生作品进行多维度分析并生成改进方案。近三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奖项数量持续增长。

2.2 构建智能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从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维过程性评价,通过 AI 技术采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行为、方案迭代记录等多模态数据,构建能力画像并生成个性化反馈。智能评估系统可自动识别操作规范性、方案创新性等指标,生成能力雷达图,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2.3 推进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在技术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通过"项目思政"重构教学内容。例如在智能机器人设计中,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伦理问题,探讨AI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边界;在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践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强调代码规范性与工程责任感。

三、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技术依赖风险防控

建立 "人机协同" 教学规范,明确 AI 工具作为辅助角色的定位。例如,在课程设计中保留 30% 的纯人工实践环节,确保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参考《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要求,制定 AI 工具使用负面清单,严禁替代教师主导教学活动。

3.2 教师能力转型路径

开展教师 AI 技术工作坊,重点培养提示词工程、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实施 "双师型" 教师认证制度,要求教师每两年完成企业实践不少于 3 个月。2024 年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指南》提出,高校应建立教师 AI 素养培训体系,本文所述措施正是响应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

3.3 伦理安全保障机制

构建智能教学系统伦理审查机制,对生成内容进行价值观过滤。开发学生数字画像隐私保护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参考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建立 AI 教学系统风险评估框架,重点监控算法偏见、数据泄露等潜在风险。

结论

AI技术为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动能,通过智能工具赋能、虚实场景融合和多元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未来需进一步深化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大模型在复杂问题求解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Z]. 2023.

[2] 黄秀娟.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践教学 [J]. 职业技术教育,2022,43 (11):45-48.

[3] 李文章. 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创新实践体系构建 [J]. 高等教育研究,2024,41 (05):78-8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 2018.

[5] 周明连. 基于 AI 的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与实践 [J]. 中国电化教育,2023 (09):101-106.

[6] European Commiss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Z]. 2023.

[7] 王建国. 智能评价系统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 (02):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