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化宝藏 整合本地资源 打造文化顶流
刘杰
河南省安阳市融媒体中心 455000
2024 年 8 月 14 日,是文化节目《甲骨文识读大会》第一季在全网及香港亚太第一卫视上线一周年的日子。作为节目的主创之一,回首过往感慨万千。一个地市台的编导团队,通过借势文化热点,整合相关资源,打造出了业内认可、观众热捧、有影响力的顶流文化节目,实属不易。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甲骨文的发现地和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此。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安阳,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随后,安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莅安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一场“牢记领袖嘱托 勇担历史使命”的大讨论活动全面展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旨在推广和传承“甲骨文文化”,助力安阳打造“中华字都”的节目方案策划完成,并最终确定为“中华字都·安阳 甲骨文识读大会”(第一季)。我作为安阳融媒体中心电视民生新闻部的一线采编人员,有幸被抽入大会筹备组。见证了这场以甲骨文为核心的文化盛会,由一个想法,最终落地实施,成为文化顶流节目的全过程。
一、精心设计 让文化与竞技节目相互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诸如《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文化类竞技节目广受好评,在社会上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捧的热潮。甲骨文识读大会策划理念就是以这些成型的文化节目作为设计蓝本,以甲骨文识读为竞技内容,实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但是以甲骨文为核心元素的竞技类节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在一开始就陷入了争论。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中国甲骨文发现总计约十五万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左右 ,但形成共识可以识读的仅三分之一。甲骨文文字系统的特殊性和大众基础相对薄弱,都使它有别于古诗词和实用汉字,如果赛制、内容设置不合理,那么甲骨文识读大会极有可能成为一场曲高和寡的文艺演出。
因此“比什么”“跟谁比”“怎么比”成为组委会必须要尽快解决的连环三问。这也是甲骨文识读大会能否成型的核心三问。
比什么?
甲骨文年代久远,虽说现代汉字与其一脉相承,但是对其研究却是十分困难。全国多所高校都开设有甲骨文研究项目,各类书籍和研究论文也数量繁多。把哪家的研究成果奉为圭臬?比赛中遇到多字形的甲骨文字如何去裁决?都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在一筹莫展之际,大会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学界泰斗王宇信的祝福。王宇信是中国殷商文化协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甲骨学大家。听闻安阳有举办甲骨文识读大会的想法,他鼓励到:“这是一件非常大好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由专家学者的事情变成了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尽人皆知的事情,会取得空前的知名度。”王宇信的话不但给了所有编导莫大的鼓舞,也给了筹备组工作的方向——通过竞技和游戏让这些束之高阁的枯燥文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让它通俗易懂、服务于生活。
在这种工作方向的指导下,大会筹备组迅速联系到了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并得到了院系领导和研究学者的大力支持。从学院数据库中确定了研究成果明确、释义指向准确、日常简单实用的 200 个甲骨文字。这个甲骨文字库,成为整个甲骨文识读大会最关键的数据支撑。
跟谁比?
也就是参与甲骨文识读大会的主体是谁。致力于打造一档全社会参与节目的筹备组,这点当然不难确定,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安阳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现地,众多的从业人员和对甲骨文有了解的市民群众不在少数。另外安阳各类甲骨文学校也办了许多,除了之前所说的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有相关的专业外,安阳还有大量的甲骨文特色学校。截至 2023年底,安阳市共有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27 所、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9 所。这些学校注重甲骨文特色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开发或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甲骨文教材;配备甲骨文专职教师,有较高的汉字文化素养和一定的书法功底等。如果前期发动和宣传的好,数以十万计的有一定甲骨文常识的中小学生将为大赛的举办提供最坚实的人员参赛基础。另外,如今已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的传播力为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无限可能。筹备组经过策划,拍摄了《甲骨文识读大会》的网络宣传片,并且配了一个极其接地气的文案《你好甲骨文!很高兴认识你》。在安阳融媒宣传矩阵投放后,全网播放量达到百万级。在甲骨文识读大会网络海选开始时,报名人数达到了 113255 人,且通过报名 IP 显示,这些选手来自河南、天津、江苏、安徽、新疆、广西等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大学讲师、古文字学博士、文化馆工作人员等高素质人才,大大超出了筹备组的预料。这也为实现甲骨文识读大会“初赛有热度、复赛有强度、决赛有难度”的办赛理念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怎么比?
由于报名人数量巨大,且地域宽广、学历层次差距较大。如何把 11 万人融进一场比赛中,还要保证真正有实力的选手不会在阴沟里翻船,这就考量节目编导的统筹能力。由于当时疫情刚刚平稳,让他们都来到安阳现场比拼显然无法实现。经过筹备组的集思广益,我们采取了网络答题海选的方案。由出题组在字库中选择100 个甲骨文字,紧扣识读大会的“识”字,研发出了一款识字答题程序。在设计题型时,我们充分考虑到了甲骨文的造字规则,如象形、会意、指示等,设计了给出甲骨文找出对应的汉字;给出甲骨文找出正确的释义;给出图片找出对应的甲骨文等题型。选手参照现代汉字的写法,即便对个别甲骨文不太熟悉,也不妨碍可以完成答题。经过工作人员的多轮测试,认为这种答题程序完全可以支撑线上答题选拔。以后台数据的“快”和“准”优选前 600 名进行录取。这样在最小投入的情况下,快速解决了大数量选手的择优问题。之后的初赛、复赛和决赛,我们考虑到这是一个难得展现安阳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的良机。我们分别把比赛场地设在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初赛),中国文字博物馆(复赛),殷墟考古小镇(决赛)。让参赛选手来到安阳,不仅参加甲骨文识读大会,更成为他们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二、整合资源 让文化节目更具本地特色
2003 年 5 月,通过网络海选脱颖而出的 600 名选手齐聚安阳,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盛装以待。选手们有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教师,有来自安徽身残志坚的甲骨文研究者,有来自江苏的甲骨文爱好一家人,还有来自黄河科技大学的汉服参赛团等。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且极具故事性的人物和团体,一落地就被媒体记者包围,给大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我们以“甲骨文嘉年华”的形式,把殷墟内划分为 4 分区域,分别在前期搭建了“甲骨文小屋”,600 人的参赛人员划分至 4 个参赛区域,选手们即能有序的完成比赛,更有时间参观了景区。
在赛制的制定方面,我们引入了《诗词大会》的答题机制,完成了答题系统与现有甲骨文题库的对接与磨合。在此基础上,根据甲骨文识读大会的流程进行针对性改造。在与出题专家组的深入探讨后,甲骨文识读大会的复赛比赛题型设计为共答题、抢答题、视频题、书写题、表演题、识读题等,既有可视性又有竞赛性。记得有一道书写题环节,是拉开选手差距的重要题型,我们给它起名为《极限抢分》,在一版或多版题目中放置了 20 个甚至 60 个甲骨文字,利用答题系统的互动效果,将这些甲骨文字同步投射到选手答题板和现场大屏幕上,选手需要在 90 秒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书写甲骨文所对应的汉字,以选手书写正确的汉字数量乘以每字分值,进而计算选手本轮成绩。在甲骨学学者和甲骨文爱好者在共答题和抢答题上有可能出现难分伯仲的情况,但在这种极限比拼下,优秀者很快就会脱颖而出。
我们还利用媒体的优势,整合了本地已有的有关甲骨文的文娱表演,视频资料,互动游戏、相关人才等,比如表演题我们邀请了《梦回大邑商》商演的专业演员;互动题我们使用了省级甲骨文特色幼儿园的现有教材和教具;甲骨文书写题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专门书写甲骨文的大咖……这些本地文化宝藏经过编导组的再加工,大大丰富了《甲骨文识读大会》现场出题的呈现形式,让整个识读大会的现场部分极具水准。
三、文化顶流 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时间进入六月份,甲骨文识读大会”(第一季)迎来了最终的总决赛。来自安阳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刘海清、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教师师文兵以及安阳中学教师张小玉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过关斩将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从筹备组的角度来看,总决赛的参赛选手分布十分合理,有代表安阳民间研究甲骨文文化的佼佼者,有来自外地高校的甲骨文文化高手,还有来自本地众多甲骨文特色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涵盖了甲骨文大会参赛选手的最具特色的几个方面。在题型的设计方面,我们陡然提升了出题的难度,我们甚至把甲骨文卜辞的拓片请到了节目现场,通过一张完整的甲骨文卜辞拓片,让选手填写缺少部分。这就要求决赛的选手即对甲骨文的单字非常熟悉,更要对商代卜辞的行文有所了解,难度可谓是专业级的。还好我们的选手毕竟进入了决赛,都能够沉着应对。比赛间隙,安阳学子轮番盛装登台,对该殷墟出土的标志性文物进行艺术演绎,通过不同视角展现文物的独特魅力。最终,刘海清以高分斩获冠军,天津选手师文兵获亚军,安阳选手张小玉获季军。
经过5 个多月的海选、初赛、复赛、决赛,“中华字都·安阳 甲骨文识读大会”(第一季)圆满落幕。从参赛规模来看,此次大会报名人数超过11 万,分别来自河南、天津、江苏、安徽、新疆、广西等全国各地,大大超出了安阳以往承办此类活动到的参与人数。从调度的资源来看,此次大会在市委的主导下,调动了高校、文旅、考古、文化、教育、电子信息、宣传等数十个行业、部门的参与,也是十分难得的。从宣传效果来看,大会受到了包括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等全国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甲骨文识读大会》第一季最终版节目在全网及香港亚太第一卫视同步播出。并获当年河南省“牡丹奖”一等奖。从活动的后续影响来看,《甲骨文识读大会》播出后的一年里,甲骨文广播体操、甲骨文街舞、甲骨文广场舞、甲骨文文创、甲骨文咖啡等各种甲骨文产品层出不穷。甲骨文已经随着安阳文旅的火爆,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表现元素。《甲骨文识读大会》就像一颗种子,觉醒了城市关于甲骨文的时尚打开方式。
出自地市级融媒体的《甲骨文识读大会》,从一个创意到最终落地实施,并成为文化顶流,看似偶然实则有他的必然性。一场文化盛宴背后,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是全社会文化创新的不断迸发,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自信中展现的时代风采。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的加持下,《甲骨文识读大会》项目在各方的积极推动和热情参与下最终取得的成功,为众多文化类节目编导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依托文化宝藏 整合本地资源 打造文化顶流”。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再加上各地不同特色、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给我们的文艺节目、文化节目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和节目内核。如何“借大势、成大事”是我们每一位媒体编辑,应该思考并赋予行动的。
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破圈,会有更多的优秀编导,能够发现身边的文化宝藏,利用媒体的整合能力,打造出更加优秀的节目,成为文化顶流。
参考文献:
[1] 安阳融媒《甲骨文识读大会 专家学者予以肯定》2023 年1 月4 日新闻报道.
[2]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安阳市再添4 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
[3] 刘海清 , 师文兵 . (2021). 甲骨文识读大会策划与实施探讨 . 文化研究 , (2),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