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信息化工具应用与效率提升研究

作者

吴翀

中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性的日益增加,传统的工程成本管理方法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成本控制需求。信息化工具(如BIM技术、ERP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的应用为工程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工程成本管理的效率与精度,但其全面推广仍需解决数据标准化、系统兼容性及数据安全等问题。未来,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具功能与适用性,将是工程成本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方向。本文为工程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工具应用与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工程成本管理;信息化工具;应用;效率提升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项目复杂性的日益增加,工程成本管理在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存在数据分散、实时性不足、误差率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高效、精准的成本控制需求。信息化工具(如BIM技术、ERP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的应用为工程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数据集成、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分析,显著提升了成本管理的效率与精度。

然而,尽管信息化工具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全面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不同工具之间的数据兼容性问题、高成本信息化工具的普及难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等,亟需系统性研究其应用场景与效率提升机制,以推动工程成本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二、信息化工具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一)成本估算与预算编制

1. BIM技术在成本估算中的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工程量的自动提取与成本估算。结合5D成本管理(时间、成本、资源集成),BIM可动态模拟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变化。工程量自动提取,BIM模型可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减少人工操作误差。例如,某住宅项目通过BIM技术将工程量计算时间从 10天 缩短至 2天,误差率降低至 2%。成本动态模拟,基于BIM的5D成本管理可实时模拟不同施工方案的成本影响,支持优化决策。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5D模拟,优化施工方案后节约成本 15%。BIM模型的构建与维护成本较高,且需专业技术人员操作,限制了其在小规模项目中的应用。

2. 大数据分析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通过挖掘历史项目数据(如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工期等),建立成本预测模型,支持精准预算编制。材料价格预测,基于历史价格数据与市场趋势分析,预测材料价格波动。某基建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材料预算偏差率从 10% 降至 3%。风险成本估算,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潜在风险并量化其成本影响。某市政项目通过风险分析模型,将不可预见费用从 8% 降低至 5%。历史数据的完整性与质量直接影响预测精度,且数据采集与处理成本较高。

(二)成本控制与动态管理

1. BIM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BIM技术通过5D成本管理(时间、成本、资源集成),实现项目成本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实时成本监控,BIM模型可实时更新工程量与成本数据,支持动态成本分析。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BIM技术将成本偏差率从 8% 降至 3%。变更管理优化,BIM模型可快速评估设计变更对成本的影响,支持优化决策。某住宅项目通过BIM技术将变更成本降低 20%。BIM模型的实时更新与维护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且需与其他系统(如ERP)深度集成。

2. ERP系统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ERP系统通过集成财务、采购、库存等模块,实现成本的动态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采购成本控制,ERP系统可实时监控材料价格与库存状态,优化采购策略。某制造厂建设项目通过ERP系统将采购成本降低 15%。资源动态调配,ERP系统可根据项目进度动态调整资源分配,避免资源浪费。某市政项目通过ERP系统将资源利用率提升 25%。ERP系统的实施与维护成本较高,且需与企业现有业务流程深度整合。[1]

三、信息化工具对工程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机制

(一)数据集成与实时性提升

1. 技术原理

信息化工具(如BIM、ERP、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与数据格式,将分散的成本数据(如工程量、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整合到统一平台,支持多维度分析与决策。通过云计算、物联网(IoT)与5G通信技术,实现成本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更新,确保管理决策的时效性。

2. 实施效果

BIM与ERP集成,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BIM与ERP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工程量、采购与财务数据的无缝对接,成本数据更新效率提升 50%。多参与方协同,某大型基建项目通过云端协同平台,实现了设计方、施工方与业主的实时数据共享,沟通成本降低 30%。实时成本监控,某市政项目通过BIM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控施工成本与进度,成本偏差率从 8% 降至 3%。动态资源调配,某制造厂建设项目通过ERP系统实时调整资源分配,资源利用率提升 25%。

3. 挑战与优化方向

数据标准化,不同工具之间的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不统一,影响数据集成效果。系统兼容性,现有系统(如BIM、ERP)的兼容性问题增加了集成难度。

数据安全:实时数据传输与共享面临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推动数据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如IFC标准),提升工具间的兼容性。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透明性与不可篡改性,结合加密技术保护数据隐私。开发低成本集成平台,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低成本数据集成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

(二)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提高

1. 技术原理

自动化处理,信息化工具(如BIM、ERP、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预设规则与算法,自动完成工程量计算、成本估算、预算编制等任务,减少人工干预。智能分析,结合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技术,信息化工具可对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支持成本预测、风险预警与优化决策。

2. 实施效果

工程量自动提取,某住宅项目通过BIM技术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将计算时间从 10天 缩短至 2天,误差率降低至 2%。预算自动编制,某基建项目通过ERP系统自动生成预算报表,预算编制效率提升 40%,偏差率控制在 5% 以内。成本预测,某市政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将材料价格预测偏差率从 10% 降至 3%。风险预警,某房地产项目通过AI驱动的风险预警系统,将不可预见费用从 8% 降低至 5%。优化决策,某制造厂建设项目通过智能优化算法,将施工成本降低 10%,资源利用率提升 25%。[2]

四、总结

信息化工具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效率与精度,但仍需解决数据融合、系统兼容性与成本控制等问题。未来,通过技术优化、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创新,信息化工具将在工程成本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工程建设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工程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工具应用与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BIM技术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5):78-85.

[2]赵立新.大数据分析在工程成本预测与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工程管理学报,2022,36(3):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