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智能监测系统

作者

易寅芳

430211198609230022

摘要:本文围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智能监测系统展开探讨,介绍其由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构成的系统架构;阐述在大坝安全监测、水工建筑物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其智能化、集成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入智能监测理念与技术,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促进水利水电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发展趋势

0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发电、供水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建设过程复杂,面临地质条件多变、结构受力复杂、环境影响因素多等挑战。传统监测手段在数据采集效率、准确性和实时性上存在局限,难以满足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安全与质量管控的需求。智能监测系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预警,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深入研究智能监测系统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对保障工程安全、提升建设管理水平、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智能监测系统的架构组成

1.1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智能监测系统的基础,如同系统的“感知神经”,负责采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各类数据。在大坝建设监测中,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被部署于坝体关键部位,实时感知坝体的应力变化与位移情况,如通过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可精确监测坝体表面及内部的微小位移,精度可达亚毫米级;水位传感器安装在水库、河道中,实时获取水位数据,为防洪调度和工程运行提供基础信息;温湿度传感器则用于监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环境参数,避免因温湿度不适宜导致混凝土开裂。

1.2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是智能监测系统的“信息通道”,负责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快速、稳定地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场,常采用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地形复杂、布线困难的区域,如高山峡谷间的水利枢纽建设,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发挥重要作用,通过ZigBee、LoRa等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远距离传输;而在相对固定且对数据传输稳定性要求高的区域,如大坝内部监测,采用光纤通信等有线传输方式,利用光纤的高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保障数据高速、准确传输。同时,为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还会建立冗余传输通道,当主传输路径出现故障时,备用通道自动启用,避免数据丢失,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完整地送达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为工程安全评估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1.3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

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是智能监测系统的“大脑”,对传输而来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该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监测数据,运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建模和预测。例如,通过建立大坝安全评估模型,对坝体位移、应力等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坝体未来的变形趋势,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对水位、流量数据进行处理,预测洪水发生的概率和规模,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平台具备可视化功能,将复杂的数据以图表、三维模型等直观形式呈现,使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快速了解工程建设状态。

2水工建筑物监测

2.1大坝安全监测

大坝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建筑物,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工程成败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在大坝安全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在大坝坝体、坝基和坝肩等部位布置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大坝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关键参数。位移传感器监测坝体表面及内部的位移变化,及时发现坝体的不均匀沉降或裂缝扩展;渗压计监测坝体和坝基的渗流压力,判断是否存在渗漏隐患;应力应变传感器则实时感知坝体结构的受力情况,评估结构安全性。

2.2水工建筑物监测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工建筑物,如溢洪道、水闸、隧洞等,在运行过程中承受着复杂的水力、荷载作用,其安全性同样需要高度关注。智能监测系统针对不同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对于溢洪道,通过水位传感器、流速仪监测水流状态,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实时观察泄洪过程,防止出现水流冲刷、气蚀等问题;在水闸监测中,安装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监测闸门的升降状态和受力情况,确保闸门启闭正常;对于隧洞,采用地质雷达、声波检测仪等设备对洞室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同时布置位移传感器监测洞壁变形,预防塌方等事故发生。

2.3生态环境监测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智能监测系统助力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管理。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利用水质传感器监测水体的pH值、化学需氧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防止工程建设对水体造成污染;通过生物传感器监测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评估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用气象传感器监测工程区域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智能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监测系统将向更高智能化水平迈进。一方面,机器学习算法将更加精准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自动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模式,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减少人工干预。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大坝变形数据进行分析,可更准确地预测坝体变形趋势。另一方面,智能监测系统将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当检测到安全隐患时,系统能够根据预设规则和算法,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并执行,如自动调整水库水位以减轻大坝压力。

3.2系统集成化水平提升

未来,智能监测系统将更加注重集成化发展。不同类型的监测系统,如大坝安全监测、水工建筑物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将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打破信息孤岛。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各类监测数据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全面的工程建设与运行状态信息。同时,智能监测系统将与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调度运行系统等进行深度集成,实现监测数据与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的联动。例如,当监测到大坝出现异常时,系统可自动关联施工记录和设计文件,分析异常原因,为工程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支持。

3.3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为确保智能监测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标准化与规范化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相关部门将制定统一的智能监测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传感器选型与安装标准、数据传输协议、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建设与验收标准等。这将使不同厂家生产的监测设备和系统能够相互兼容,便于数据共享和系统集成。同时,标准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智能监测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维护性,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

4总结

智能监测系统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通过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协同工作,实现对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全面监测与智能化管理。在大坝安全、水工建筑物、生态环境等监测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保障工程安全、提升建设质量、促进生态保护。随着智能化、集成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智能监测系统将不断完善和升级,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家乐,何勇,蒋丰源.新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研究[J].陕西水利,2025,(01):103-105+112.

[2]朱长富,甘郝新,何宝根.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动态智能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2024,22(S1):41-47+62.

[3]李珊珊.水利工程中的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4,(15):37-39.

[4]俞蕾,任贺麟,王娜,黄晓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研究——以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H004标亳州供水为例[J].四川档案,2023,(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