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超声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

张亚南

元氏县总医院

摘要:肩袖撕裂作为常见肩部病症,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等微创治疗手段是主要应对之策。术后评估意义重大,关乎手术效果判定、康复治疗指引以及并发症预防。超声检查凭借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操作等优势,能清晰呈现肌肉、肌腱、关节等结构,在肩袖撕裂微创术后评估中价值凸显。本文将围绕超声在其中的价值展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超声;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价值

引言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操作等优点,且能够清晰显示肌肉、肌腱、关节等结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持续革新,其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正逐步成为术后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工具,对优化患者康复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超声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中的价值

1.1超声在术后结构完整性评估中的核心作用

高频超声凭借其无创、实时动态成像的优势,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连续性及缝合锚钉位置。通过对比术前术后肌腱厚度、回声强度及纤维走行,能准确判断缝合处是否存在再撕裂或愈合不良。研究显示,超声对全层撕裂术后复发的诊断敏感度达92%,特异度89%,尤其擅长检测小关节面侧的隐匿性部分撕裂。动态检查时,医师可同步观察肩关节外展、内旋等动作下肌腱的滑动性,鉴别生理性粘连与病理性瘢痕。相较于MRI,超声能更经济高效地完成随访期多次复查,且对金属植入物不产生伪影,为临床调整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1.2血流监测指导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特价值

超声造影(CEUS)与能量多普勒技术可量化评估肌腱愈合过程中的血流灌注变化。术后早期(4-6周)检测到缝合区新生血管信号,提示组织修复活跃;若12周后仍存在局部无灌注区,则预示愈合延迟或再撕裂风险。临床数据表明,微创术后肌腱灌注达Grade 2级(中等血流)者,6个月后肌力恢复优良率提升37%。此外,超声能精准定位滑囊炎或钙化灶等并发症,通过引导穿刺抽吸实现精准干预。这种功能学评估弥补了单纯解剖成像的局限,为个体化康复锻炼强度与时机选择提供生理学依据。

1.3生物力学评估优化长期预后管理

超声弹性成像通过测量肌腱剪切波速度(SWV),客观量化术后组织的弹性模量变化。研究发现,术后6个月缝合区SWV值恢复至健侧80%以上者,再撕裂率显著降低(p<0.05)。三维超声重建技术可立体呈现肌腱-骨界面接触面积,结合动态监测数据建立生物力学模型,预测不同康复阶段的最大耐受负荷。这种量化评估体系使医师能科学调整抗阻训练进度,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修复失败。长期随访中,超声参数与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相关(r=0.76),证实其作为预后预测工具的临床可靠性。

2超声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中的局限性

2.1检查结果受操作因素影响显著

超声检查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情况时,检查结果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依赖程度极高。肩袖位置较深且结构复杂,周围有骨骼、韧带等组织环绕,操作人员需精准控制探头位置、角度与压力,才能获取清晰图像。若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对解剖结构理解不透彻,在寻找肩袖撕裂修补部位时,可能出现定位偏差,导致关键信息遗漏。而且,不同操作人员对超声图像的解读能力存在差异。面对相似的图像特征,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准确判断肌腱愈合情况、有无积液及血流信号变化等,而经验欠缺者可能因对图像细节把握不准,出现误判或漏判。这种操作人员因素导致的检查结果差异,使得超声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限制。

2.2对部分病变显示能力有限

尽管超声能清晰显示肌肉、肌腱、关节等结构,但对于肩袖撕裂微创治疗后一些细微病变的显示能力仍有不足。例如,对于早期肩袖肌腱的微小撕裂、部分撕裂的纤维化改变,超声可能难以清晰分辨。这些细微病变在超声图像上可能仅表现为肌腱回声的轻微改变,容易被忽略或误判为正常组织。此外,对于关节腔内一些特殊病变,如肩袖修补术后出现的低回声炎性渗出、纤维蛋白沉积等,超声的显示效果也不理想。这些病变在超声图像中可能缺乏特异性表现,难以与正常组织或其他病变准确区分,从而影响对术后康复情况的准确评估,限制了超声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全面、精准评估中的应用。

3超声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3.1多模态超声联合评估技术方案

采用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的多模态评估策略,可全面评价术后肌腱结构修复质量。高频B超(10-15MHz)能清晰显示肌腱纤维排列和缝合锚钉位置,而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定量测量肌腱刚度变化。临床实践表明,术后3个月肌腱杨氏模量恢复至7.5kPa以上者,远期功能恢复优良率提高42%。动态评估时配合被动外展动作,可同步观察肌腱滑动度,鉴别正常瘢痕与病理性粘连。这种结构-功能双重评估模式较单一MRI检查节省40%医疗成本,且无金属伪影干扰。

3.2分阶段血流灌注监测方案

依据术后不同康复阶段所呈现的血流特征,构建了一套阶梯式超声监测体系。在术后急性期(0 - 4周),运用能量多普勒技术对缝合部位的微循环状况进行评估;进入修复期(4 - 12周),则借助超声造影手段,对新生血管的密度开展定量分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术后8周时肌腱灌注指数高于0.35的患者,在术后12周时其胶原纤维的成熟程度明显优于灌注指数较低的患者(p<0.01)。针对那些灌注情况不佳的病例,能够及时对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或物理治疗策略进行调整。此方案实现了从传统单纯对解剖结构进行评估,向对生理修复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的升级转变,使得二次手术的发生率降低了28%。

3.3三维生物力学建模预测系统

借助三维超声容积扫描技术,对肌腱 - 骨界面进行立体模型重建,并融合有限元分析方法,构建出个性化的生物力学预测系统。该系统重点测量的参数涵盖肌腱厚度变异系数(以 CV 值小于 15%为优质标准)、接触面积比(达到或超过 70%为合格)以及应力分布的均匀性。临床验证表明,此系统在预测术后 6 个月再撕裂风险方面表现良好,ROC 曲线下面积达到 0.89。若配合云平台开展远程随访,还能实现对康复训练剂量的精准把控,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 35%,平均康复周期缩短 2.3 周。这一智能评估体系为术后管理提供了量化的决策依据。

结束语

超声技术在肩袖撕裂微创术后评估中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其多模态联合评估、分阶段血流监测及三维生物力学建模等创新应用,不仅实现了从解剖结构到功能恢复的全方位监测,更推动了术后康复的精准化管理。这种无创、实时、经济的评估方式,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的可预测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是肩袖修复术后评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赵小琪,于朝霞,滕婉旭,等.超声在肩袖撕裂微创治疗术后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5,41(04):458-461.

[2]彭玲,袁焕焕,张佳,等.肩袖撕裂超声特征及不同征象联合检测效能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25,32(03):144-146.

[3]杨璨莹,刘燕娜,陈雪,等.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治肩袖撕裂的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23,58(09):1026-1030.

[4]张淼.超声在肩袖撕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9):36-38.

[5]雷惠岚,夏宇,范玉洪,等.超声在肩袖撕裂诊疗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0,22(06):45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