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三亚市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杜经纬 浦馨予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7
摘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三亚市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生态与地理区位,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热带滨海度假目的地。近年来,三亚市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推动产业融合等方式,带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游客规模的持续攀升,资源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单一、国际化水平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基于对三亚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综合梳理,本文从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及国际化等多角度剖析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丰富旅游产品与创新供给、完善城市配套与提升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策略,以期为三亚市旅游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亚市;国际旅游岛;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国际化
1.三亚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1.1旅游资源与产品结构
1.1.1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拥有绵长的海岸线、细腻的沙滩、水质清澈的海域和丰富多样的珊瑚礁。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三亚常年温暖湿润,为开展滨海度假、潜水观光、海洋运动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市内还分布着热带雨林、红树林湿地、河口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开展生态观光、科考旅游和休闲康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文化方面,三亚市汇集了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孕育了与海洋渔猎相结合的滨海民俗文化。黎苗服饰、手工艺品及节庆活动等,成为三亚旅游的一大人文亮点,为游客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体验。
1.1.2产品格局与市场结构
目前,三亚市的核心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海滨度假、海洋娱乐、潜水观光和海鲜美食等。近年来,随着文化体验、婚庆蜜月、体育赛事、康养度假等细分市场的兴起,三亚市的旅游产品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为游客在高端购物、免税品购买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也进一步强化了三亚在奢华度假和高端消费领域的竞争力。
从市场结构来看,三亚市的游客群体以国内游客为主,主要来源于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国际化步伐加快,但入境游客的比例仍然偏低,与全球知名海岛度假胜地相比还存在差距。
1.2旅游经济贡献与产业联动
1.2.1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
旅游业作为三亚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十分显著。酒店、餐饮、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会展等各类服务行业在旅游高峰期订单量与收益均大幅增长,为三亚市提供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与就业机会。当地居民也能通过经营民宿、特色小店或农家乐等方式获取稳定的旅游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2.2区域协同与综合效应
三亚作为海南旅游业的龙头城市,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热带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等多元产业的互动发展。例如,三亚周边的陵水、保亭等地也通过共享客源市场、开展区域联动营销,塑造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资源互补与共同发展。同时,旅游的发展拉动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交通干线、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为海南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更完善的基础。
2.三亚市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保护
2.1.1海陆资源压力
滨海带和近岸海域是三亚市的核心旅游资源,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一方面,海岸工程和海洋娱乐项目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海岸线自然形态被破坏,近岸水质退化和珊瑚礁白化;另一方面,过量的游客活动和海上运动在缺乏有效监管时,也会对海域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若资源环境长期超负荷运转,势必对三亚的旅游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2.1.2城市基础设施不足
在旅游旺季,大量游客集中涌入三亚市,造成道路交通、医疗急救、排污处理等环节的超负荷运转。景区和市区往往出现车辆拥堵、停车难、公共卫生条件紧张等问题,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整体评价。同时,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地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与核心旅游区存在明显差距,也不利于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
2.2产业结构与产品同质化
2.2.1旅游业态创新不足
三亚市虽然具备海洋、森林、少数民族文化等资源,但在深度挖掘和融合开发方面还需提升创新能力。多数滨海度假项目仍停留在观光或初级度假层面,容易出现同质化,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层次单一,缺乏高附加值体验产品。若不及时引入文化创意、体育赛事、研学实践、数字科技等新要素,三亚在新一轮旅游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一定挑战。
2.2.2国际化与品牌影响力的短板
作为国际旅游岛的重点城市,三亚市在国际市场方面的知名度虽有提升,但仍无法与马尔代夫、巴厘岛等世界知名海岛度假地相抗衡。国际航线相对有限、外语服务不足、签证便利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削弱了三亚对海外高端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此外,全球性的大型会展活动、文化体育赛事等仍相对稀缺,影响了三亚市在国际舞台上的品牌塑造与影响力扩散。
3.三亚市旅游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
3.1.1科学规划与准入标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基于生态红线制度和空间规划,对滨海岸线、珊瑚礁保护区、红树林湿地等关键生态区进行分区管控。对涉及大规模旅游项目的立项、审批及运营环节设置更高的生态准入标准,严格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开发强度与生态承载力相匹配,防范无序开发。
3.1.2发展生态友好型旅游
在环境敏感区域或未开发区域,优先鼓励发展生态体验、研学考察、环保志愿活动等低密度生态旅游模式,限制大规模商业项目进驻。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和社区共建方式,引导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环保与生态修复工作,共同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让旅游收益与保护责任在各方之间得以平衡。
3.2促进旅游产业升级与创新
3.2.1拓宽“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在传统滨海度假基础上,三亚市可深度挖掘文化、体育、康养等领域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点,打造特色文化节、体育赛事、温泉疗养、海洋科普等新业态。鼓励数字化技术赋能,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和交互式的体验形式。通过不断丰富业态结构,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拓宽消费层次,摆脱同质化的束缚。
3.2.2智慧化服务与数字经济赋能
建设三亚市统一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实时数据监测和游客流量调度,合理配置景区接待能力并实时发布游客信息,引导分散客流。推广电子门票、电子讲解、无现金支付等技术手段,优化游客在交通、住宿、餐饮和购物环节的消费体验。借助大数据分析,挖掘游客行为和偏好,为政府与企业的决策和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4.结论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三亚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但也对其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和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三亚市需要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持续提升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与创新力,推动城市配套与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进而提升国际化水平与品牌形象。只有在多方协同努力下,三亚市才能在全球海岛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具优势的地位,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整体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谭辉,张咏忻.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以三亚为例[J].中国市场,2024,(26):72-75.DOI:10.13939/j.cnki.zgsc.2024.26.018.
[2]刘朝燕,王雅倩,谷雨婷,等.三亚市旅游规划的SWOT分析与战略研究[J].现代商业,2024,(16):133-136.DOI:10.14097/j.cnki.5392/2024.16.011.
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三亚市旅游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1230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