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思政课如何融入惠安红色文化元素

作者

曾婧

惠安县第五实验小学 362100

本文为2024年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小学思政课融入惠安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HA1452—112)课题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思政课程融入惠安红色文化元素展开探究,通过挖掘惠安地区丰富红色资源,运用富有感染力红色故事,创新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等多种路径,探索构建具有惠安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将惠安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思政课程,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促进价值观念内化,形成思政教育与地方文化互融共生良好局面。通过建立完整融合机制,推动惠安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教育素材,为小学思政课程注入新活力新内涵。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程;惠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

一、小学思政课程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思政课程中红色文化元素的融入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活动形式化等方面。许多学校虽已认识到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但对本地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深入,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通用案例,缺乏地方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停留在简单讲述层面,未能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导致红色文化教育效果不佳。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多以参观、观影等被动接受方式为主,学生主体参与度不高,难以实现价值内化,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对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考核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科学评价标准。

惠安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研发现,多数小学思政教师对惠安本土红色资源了解不足,难以将其有效融入教学;学生对家乡红色历史认知模糊,缺乏情感联结;学校与社会资源衔接不畅,校内外育人合力未能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思政课程育人效果,亟需探索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融合机制,推动惠安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育内容,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受到红色文化熏陶。

二、深入挖掘惠安红色资源,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惠安作为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红色文化遗产与革命历史资源,这些弥足珍贵精神财富为小学思政课程提供了鲜活教材与本土素材。小学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惠安县境内众多革命遗址、革命领袖故居、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地标,梳理整合惠安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英雄人物事迹,编撰形成具有惠安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库,构建小学各年级段思政课程资源支撑体系。挖掘工作应当从惠安红色历史沿革、红色人物谱系、红色精神内核三个维度展开,通过档案查阅、实地考察、口述采访等方式收集整理惠安红色文化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将惠安红色文化元素按照难易程度、内容类型进行分类,编制适合各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包,形成螺旋上升课程序列,确保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系统性与连续性。

思政课程内容设计需围绕惠安红色文化特质,实现教材内容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教师应当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将惠安革命历史中蕴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价值元素提炼出来,融入思政课各个主题单元,如在“传承红色基因”主题中,引入惠安民众支援前线感人事迹。红色故事作为历史缩影与精神载体,具有强烈感染力与教育功能,教师应当从惠安地区革命斗争历史中,筛选出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的红色故事,通过生动讲述方式,配合图片资料展示,邀请革命后代现场讲述,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让惠安红色文化元素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多感官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从惠安红色故事中提炼核心价值观念,进行深层次道德思考,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历史观与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最终需通过实践活动检验与深化,创新开展惠安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促进价值内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结合传统节日与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红色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寻访、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故事会等,注重活动设计的针对性与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可侧重于直观感性体验,中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深度探究活动。同时,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围绕红色故事的延伸活动,如组织学生采访革命先烈后代,收集整理家乡红色故事,创作红色故事绘本,编演红色故事情景剧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建构对惠安红色文化的理解。学校还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惠安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如设计红色文化微课程、制作革命历史互动游戏、创建红色地图导览系统等,强调学生主体参与,鼓励学生成为活动策划者与实施者,如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策划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等,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带动家庭与社区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传承。

为确保惠安红色文化元素在小学思政课程中深度融入,需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学校应建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惠安红色文化专题学习与研讨,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计多元评价方式,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可以与惠安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定期组织学生赴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现场教育,让思政课堂延伸至校外实践场所。同时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系统收集整理惠安红色文化资料,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源与实践平台;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社区、文化场馆等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惠安红色文化元素在思政课程中深度融合,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结论:将惠安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挖掘惠安红色资源,生动运用惠安红色故事,创新开展红色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程内容,增强了教学吸引力,还促进了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与价值观念内化,实现了思政教育本土化与生活化。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惠安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优化课程融入路径,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惠安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璐璐. 如何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J]. 中国军转民,2024(13):197-199. DOI:10.3969/j.issn.1008-5874.2024.13.081.

[2] 彭海燕. 红色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研究与实践[C]//第二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冯媚. 小学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实践探究[J]. 师道,2024(20):53. DOI:10.3969/j.issn.1672-2655.2024.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