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政策下如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钮方强

吴江区盛湖学校 215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政策强调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关键环节应积极响应此项改革。本文从数学课程特点出发,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路径与策略,通过创设健康教学情境、挖掘数学问题价值、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等维度构建融合框架。数学课堂蕴含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当通过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融入情感关怀、思维培养、评价调整等措施,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初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

一、把握数学课程特点,创设健康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课程具备严密逻辑性与抽象思维特点,学科本质决定其教学过程既是认知建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积累过程。新课标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把握数学学科特性,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科学分析表明,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常面临认知障碍与情绪波动,这些心理现象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甚至产生数学焦虑。因此,教师需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结构,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创设符合年龄特点且富有激励性教学情境。实践中,情境创设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为不同基础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培养积极数学情感。

健康教学情境还体现于课堂氛围营造中,教师应创建开放包容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对错误看法持接纳态度,引导学生正视失败、从挫折中学习成长。积极支持性课堂环境能显著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感,提升学习自信心与意志力。教师应当通过设置适宜难度层级任务,确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体验;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传达对学生能力信任;建立明确课堂规则与期望,提供安全感与支持感。教学情境创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与调节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会调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产生负面情绪,形成健康心态与韧性品质。

二、挖掘数学问题价值,培养积极思维习惯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蕴含丰富思维训练与品格塑造机会,教师应深入挖掘数学问题教育价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呈现与学习活动组织中。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正值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如何通过数学问题促进积极思维习惯形成成为重要课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包含数轴表示、四则运算、绝对值等内容,这些知识点蕴含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挖掘数学问题价值一是应从认知层面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完整认知过程;二是从情感层面着眼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韧性;三是从社会性层面构建合作探究环境,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养成。教师组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反思—提升思维训练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批判思维;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法,体验思维多样性。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温度变化问题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引入某地一周温度变化表,包含正负温度数据,设计问题:分析温差最大一天气温变化幅度;比较不同地区同一天温度差异;预测未来几天温度走势等。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将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温度数据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概念与数轴表示方法,体验数学知识应用价值。随后,教师针对性设计挑战问题:若某日气温从早晨零下5度上升至中午15度,又下降至晚上零下3度,如何用有理数运算表示并计算全天温差?面对此类综合应用问题,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逐步解决,体验攻克难题成就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教学评价作为数学课程实施关键环节,既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也深刻影响学生自我认知与情感体验。优化评价方式应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通过评价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并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二是如何发挥评价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学习心态。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章节学习涉及诸多几何概念与性质,学生需要掌握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认知障碍与挫折体验。传统评价过分关注结果正误而忽视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与消极归因。优化评价方式一是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倾向,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几何思维发展水平与学习态度;二是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从猜想到证明全过程表现,引导学生重视思维方法习得而非仅关注解题结果。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评价优化实例应当从探究活动入手。教师设计发现平行四边形性质探究任务,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测量、推理论证等方式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等性质。评价优化其一体现在任务设计上,教师创设层次性任务:基础层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性质;提高层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证明性质;拓展层鼓励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间关系。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挑战点,体验成功。其二体现在评价标准上,教师不仅关注结论正确性,更重视探究过程与思维方法,评价指标包括:观察仔细程度、猜想合理性、论证逻辑性、表达清晰度等。其三体现在评价方式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汇报,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式,使评价过程成为交流学习机会。评价结束后,教师组织平行四边形家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根据所学性质创造独特平行四边形图案并说明设计思路,通过这种方式使评价结果转化为新学习起点。

结论:新课标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科教育本质内涵。通过创设健康教学情境、挖掘数学问题价值、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等策略,可实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数学教学应有之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自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健康思维习惯与科学评价观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丽. 试论如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J]. 考试周刊,2018(24):75-76.

[2] 曹树坤. 试论如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J]. 好家长,2017(29).

[3] 胡元兰.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初中数学课堂[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