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依托生活化实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作者

夏瑞芳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明德学校 223900

生活化实验以“生活素材为载体、解决生活问题为目标”,具有“材料易获取、操作简便、贴近生活”的特点。既能降低实验成本,又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理解生物知识。在此背景下,研究“双减”背景下依托生活化实验提升初中生物课堂实效性的路径,既是响应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探索。

一、“双减”与初中生物生活化实验的内在契合性

(一)减轻学生负担:从“被动记忆”到“主动探究”

传统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常需在课后背诵“实验目的、步骤、结论”,以应对考试中的实验题,这无疑增加了学习负担。而生活化实验以“生活素材为载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直观感知实验过程与结果,无需刻意背诵—例如“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实验,学生通过“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自然记住“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结论,避免了“死记硬背”的负担。

(二)提升课堂效率:从“单一演示”到“全员参与”

传统生物实验因“器材有限、操作复杂”,常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模式,课堂效率低下——部分学生因距离远看不清实验现象,难以理解实验原理。而生活化实验材料易获取,可实现“一人一组”或“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让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例如教学“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传统实验需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器材不足时仅少数学生能操作;而生活化实验可改用“萝卜条”:将萝卜条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学生通过观察“清水里的萝卜条变硬挺、浓盐水里的萝卜条变软缩”,直观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全班学生可同时操作,课堂效率显著提升。

(三)落实核心素养: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更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生活化实验通过“提出生活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流程,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1. 探究能力:如“探究‘不同光照时间对绿豆发芽的影响’”实验中,学生需自主设计“对照组(正常光照)与实验组(光照 2 小时 /4 小时)”,记录发芽率,分析数据。

2. 科学思维:如“用 pH 试纸检测不同饮料的酸碱度”实验中,学生通过对比“可乐、果汁、矿泉水”的 pH 值,思考“为什么长期喝酸性饮料对牙齿不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依托生活化实验提升初中生物课堂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一)开发“三维度”生活化实验素材库,解决“实验难开展”问题

1. 按“课程内容”分类,匹配教学进度

结合初中生物教材,按“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健康地生活)”分类开发实验素材,确保实验与教学进度同步。例如: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生物圈”:开发“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生态瓶(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认识生物的特征)”。八年级下册“健康地生活”:开发“用 pH 试纸检测常见消毒剂的酸碱度(了解消毒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探究‘不同洗手方式对细菌数量的影响’(培养卫生习惯)”。

2. 按“生活场景”归类,强化生活联结

将实验素材按“家庭厨房、校园环境、日常生活”等场景归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实验无处不在”。

家庭厨房场景:如“用面粉、酵母探究‘发酵的条件’(温度对发酵的影响)”“观察豆腐的制作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变性)”。

校园环境场景:如“观察校园池塘中的微生物(用放大镜或简易显微镜)”“探究‘不同植被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对比草坪、裸地的土壤湿度)”。

日常生活场景:如“探究‘手机屏幕细菌数量与清洁频率的关系’(用无菌棉签取样,培养后观察)”“观察宠物的行为(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二)优化“四环节”课堂教学流程,实现“提质增效”目标

1. 情境导入:提出生活问题,激发探究兴趣(5 分钟)

课堂开篇通过“生活现象”或“真实问题”导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例如教学“人体的呼吸”时,导入环节设计:“同学们,冬天我们呼出的气会变成‘白气’,这是为什么?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随后展示实验材料。澄清石灰水、吸管、试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实验指导:简化操作步骤,降低学习难度(10 分钟)

教师针对生活化实验的操作要点进行简要指导,避免“步骤复杂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内容包括:

材料准备:明确实验所需材料(如“探究淀粉消化”需准备馒头、碘酒、烧杯、玻璃棒),提醒学生提前从家中带来。

安全提示: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使用碘酒时避免沾到衣服”“加热时防止烫伤”。

操作要点:用“流程图”展示简化后的操作步骤。如“检验淀粉:馒头碎屑→滴加碘酒→观察颜色变化”。

3. 动手操作:全员参与实验,记录实验现象(15 分钟)

学生以“一人一组”或“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发放“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初步结论”——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记录表设计如下:

4. 成果交流:分析实验结果,解决生活问题(15 分钟)

组织学生分享实验成果,包括“展示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论、提出仍存在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与生活问题结合,实现“知识迁移”。例如“探究淀粉消化”实验后,交流环节设计:

学生分享:“滴加碘酒的馒头碎屑变蓝,说明馒头中含有淀粉;咀嚼后的馒头碎屑滴加碘酒,蓝色变浅,说明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教师追问:“为什么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结合今天的实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细嚼慢咽能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帮助消化淀粉,减轻肠胃负担。”

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

三、结语

“双减”不是“降低教育质量”,而是“回归教育本质”——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的主阵地。初中生物生活化实验以“生活为源、实验为桥、素养为魂”,既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脱离生活、负担过重”的痛点,又实现了“提升课堂效率、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实践证明,当生物实验走出实验室、走进生活场景,当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做”,不仅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与能力也同步提升了。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关于依托实验构建生活 + 高效生物课堂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1A07SWSQ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