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格蒙特》序曲的标题意义
李依祎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330022
摘要:爱格蒙特是17世纪的尼德兰公爵,他带领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歌德以此故事为原型创作了戏剧《爱格蒙特》,贝多芬于1810年为戏剧配乐共十段,以序曲最为出名。《爱格蒙特》序曲用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奏鸣曲式写成,序曲明确的戏剧表达及再现部第二主题未回归主调,尤其是尾声在F大调上胜利姿态的剧透,表明了贝多芬序曲是迈向标题音乐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贝多芬;爱格蒙特;标题意义
乔纳森·克雷格尔在其著作《标题音乐》一书中曾提到:“对于标题音乐发展,序曲与《第六交响曲》一同展现了贝多芬重要但公然矛盾的贡献。”[ 乔纳森·克雷戈尔:《标题音乐》,孙胜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第58页。]文中所指的“矛盾”即贝多芬的序曲恰如其分表达了戏剧内容,因而它失去了作为戏剧序曲的引入作用,同时尝试脱离戏剧配乐的角色,成为真正独立的标题音乐作品,是向门德尔松标题序曲过渡的重要桥梁。
爱格蒙特的故事发生在17世纪,当时尼德兰民族生活在西班牙暴君的残酷统治下,作为尼德兰公爵的爱格蒙特带领群众奋起反抗,但由于遭到背叛,最终被杀身亡。歌德于1786年以此故事为原形创作了戏剧《爱格蒙特》。1809年,贝多芬受维也纳剧院所托,根据歌剧的戏剧脚本创作了《爱格蒙特》序曲、两首女主角的歌曲和其他七首配乐。
《爱格蒙特》序曲的引子部分由两种对立的形象,即萨拉班德主题和尼德兰主题。引子采用的二三拍、缓慢的速度和乐曲最初的特殊节奏型标志着萨拉班德主题的出现,同戏剧文本中西班牙政府的形象相联系,以f小调的形象展示,弦乐组在低音区的强奏(mm.1-4)塑造了西班牙君主残暴统治下阴沉抑郁的氛围;而随后,管乐组以弱起的节奏(mm.5-8)在不同的音区重复“叹息式”的下行音调,象征着被压迫的尼德兰人民痛苦的呻吟,很快就被代表着西班牙黑恶势力的主题以更强的力度(ff)所镇压。这是西班牙统治者与尼德兰人民的第一次“交锋”,以统治者的胜利而告终。
呈示部(mm.25-116)的第一主题从“尼德兰主题”发展而来,由大提琴以下行分解和弦的姿态呈示,当管乐组加入第一主题后,中提琴和大提琴在内声部以极具动力的跳音上行改变了旋律原本的姿态,并逐步发展成英雄性的斗争主题。跳音音型来源于尼德兰人民“叹息式”音调下行,音型虽为级进下行,但纵观音乐整体姿态是坚定地上行,代表着尼德兰人民不屈的意志。四个音的节奏型,以渐强的力度、弱起拍的三个级进短音至强拍的长音让人联想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修订版,第210页。这个命运动力被浓缩为极其简洁的结构:“四个音的节奏型,由极强的力度(ff)、弱起拍的三个重复短音,下行三度到强拍的延长音而构成。]。
呈示部第二主题的旋律材料依然是西班牙主题和尼德兰主题的对抗,旋律节奏紧缩为以四小节为一单位,西班牙政府和尼德兰人民对立的紧张感进一步加剧。乐曲在第二主题区域的突兀感如克雷戈尔所言:“虽然贝多芬以等音缓解不协和,但是主题的异质感、突兀感清晰可辨,显示出它无意融入周围的音乐、性格和结构织体”。[ 乔纳森·克雷戈尔:《标题音乐》,孙胜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第57页。]暗示了西班牙政府同尼德兰人民不可调和的矛盾达到顶点,亟待解决。
序曲的展开部(mm.116-159)仅有37小节,主要展开了尼德兰人民的材料,由管乐组负责呈示,弦乐组以单音反复的形式在低声部给予其和声支持,在调性上极具特点。展开部开始以八小节为单位在♭A大调上陈述,第二次变化反复时以调性对置的方式转入其上方大二度—♭b小调(mm.128);随着反复次数的增加旋律节奏进一步紧缩,转为四小节一次,调性再一次转入♭b小调上方大二度—c小调。这种以二度音程为单位的转调模式在古典主义时期较少出现,贝多芬将这种模式用于戏剧序曲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表现,为戏剧内容积聚起极大的能量。
再现部(mm.160-286)完整地再现了第一主题的材料,但到第二主题区域却并未遵照奏鸣曲式传统回到主调,而是迈入了♭D大调。克雷戈尔在书中这样评论到:“重要的异常之举仍然存在。最尖锐之处是m.225第二主题再现时未回到主调f小调或F大调。可以肯定,琶音式的第一主题强调♭VI级调——贝多芬常常在他的小调作品中这样做——而是,这个特征推动了第二主题开拓下中音调性区域。”[ 同上,第55页。] 再现部的第二主题区域转向♭D大调预示着尼德兰人民最终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尾声是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代表着被压迫的尼德兰人民的下行“叹息式”音调在尾声一跃变成级进上行的姿态,伴随着两小节一次的模进不断攀向旋律的高峰,小提琴明亮的音色取代了双簧管深沉忧郁的色彩,尽显胜利的恢宏场面。mm.295-305旋律占据了全曲的最高音区,调性的朦胧感被揭去,和声稳固地建立在F大调主和弦上,管乐组鲜明有力的齐奏描绘出宏大的音乐场景,乐曲在号角声中再一次走向了高潮。结尾出现了结束部的材料,代表尼德兰人民的斗争主题凌驾于西班牙主题之上,明确指向了胜利的结局。
结语
标题音乐最早的起源可追溯至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用带有文字说明且有内在逻辑的五乐章结构为标题音乐开创了先河,随后又尝试将歌剧戏剧进一步发展为音乐会序曲,从而将演出场所从剧院移入音乐厅,这些似乎都符合标题音乐的某些特征。然而,标题音乐的内涵不能孤立地被看待,而需将其置身于历史语境中来判断,因此直到门德尔松标题性序曲的出现,才真正将序曲从戏剧配乐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婧怡.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的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J].艺术大观,2021,(03):23-24.
[3]郭明妍.《科里奥兰》与《艾格蒙特》—贝多芬两部戏剧序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冯帅.《爱格蒙特》序曲作品分析及其背后的民族性意识[J].北方音乐,2016,36(12):61-62.
[6]金鸽平.比较“动机”形式化过程中的组合形态——以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与《告别》奏鸣曲为例[J].艺术教育,2013,(05):78-80.
[7]万卉.简析《爱格蒙特》序曲的音乐语汇之美[J].北方音乐,2012,(02):11.
[8]王岗.《爱格蒙特序曲》浅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30-31.
[9]田中先.论两部序曲的构思和表现手法——《艾格蒙特》和《一八一二》[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1):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