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青年理论宣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可行性分析及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占啸成

衢州学院

在新时代,不仅理论宣传工作在追求“质”的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在努力实现“质”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现有的教学工作经验中总结,同时也要努力吸收象牙塔以外的有益的新思想元素。青年理论宣讲和高校思政教育这两事物虽然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却又具有深度的内在契合性。在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融入高校,高校思政育人吸收青年理论宣讲作为自身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青年理论宣讲的理论内涵

青年理论宣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实践活动,世界其他国家尚未有意识地组织一定规模、频次的以青年为主体的理论宣讲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宣讲”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导,在社会层面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理论传播、政策宣传、价值观引导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宣讲”活动中“理论”的内核是指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原则,即不管“理论宣讲”借助的素材为何,使用的方式为何,表达的内容为何,但是“理论宣讲”的“理论”内容始终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即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爱国的立场、文化自信的立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阐述问题。因此,虽然“理论宣讲”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选题,但只有牢牢把握上述的理论“内核”,以此为标尺,方能使“理论宣讲”不失“理论”的精髓。

“理论宣讲”所要传播的“理论”狭义上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而在现实中,“理论”的范畴是广义的,“理论”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中国人文故事、社会热点点评、政策解读等,但这些内容选题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相契合,是当代鲜活马克思主义的体现。

“青年理论宣讲”的主体对象是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的“青年理论宣讲”活动,是以青年为宣讲的主体,具有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科学属性、人民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活动,与一般的职业宣讲、招新宣讲、招生宣讲、电视宣讲有着本质区别。“青年理论宣讲”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讲好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推动理论大众化、中国化的一种语言交流、沟通、汇报活动。

二、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育人的契合性

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是宣讲进高校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将青年理论宣讲融入为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并不与思政课教学本身相矛盾。思政课教学与青年理论宣讲在实践中具有多种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融入得以实现的基础,二者的融合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关系。

其一、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质上都在以面对面的形式做人的思想工作。青年理论宣讲与思政课教学都是在做与“讲话”有关的活动,只是“讲”的受众和场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青年理论宣讲以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为自身听众,听众的年龄构成、职业分布更为复杂,思政课教学的听众则以学生群众为主,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最主要的接收对象。

其二、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讲”的内容上具有共性。青年理论宣讲与思政课教学从要“讲”的内容而论,二者本质上都服务于传播好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核心。这两者所要“讲”的内容在价值立场上具有一致性。

其三、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讲”的理念上具有共性。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都是与“讲”有关的实践活动,而且二者都极为重视“讲”的实践理念,二者在如何“讲”的理念上具有显著的共性。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讲”都建立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由于二者都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最忌讳不含情感地冰冷平铺直叙。言语中包含情感,思想中包含温度,提供予听众足够的“情绪价值”是这两种“讲”的活动的必备要素。

三、青年理论宣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实现青年理论宣讲与高校思政育人成功融合,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创建成熟完善的工作管理办法,使青年理论宣讲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常态性机制。总体而论,青年理论宣讲在高校推进,需要建立与高校课程内容适配的工作机制、与后勤服务相适应的配套支撑机制以及与青年理论宣讲相对应的评估与奖励机制。

(一)完善青年理论宣讲与课程内容的适配机制

课堂教学是青年理论宣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实践区域,形成与课堂教学大纲内容相匹配的机制,是青年理论宣讲得以融入课堂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总体需要围绕以下几点做法进行:一是在国内建立互通的理论宣讲稿数据库并与高校系统共享。搭建网络平台,实现优秀宣讲稿件动态更新上传,并按照题材进行分类。二是为课程内容匹配相适应的宣讲员与宣讲稿。为思政课不同课程的章节重要知识点匹配相适应的宣讲内容,并联系相应的宣讲员入课堂宣讲。三是录制精品课程并宣传推广。将宣讲员进课堂的过程录制下来,制作精品课程,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宣传推广。

(二)完善青年理论宣讲的配套支撑机制

构建与青年理论宣讲相适应的配套支撑机制,是实现青年理论宣讲融入高校的另一重要要素。在实践中总体需要围绕以下几点做法进行:一是加强培训与科普力度。在高校中增设与理论宣讲相关的公选课或开设讲座,邀请校内外宣讲名师授课。二是配强师资资源。发挥当地名师工作室作用,以名师工作室为纽带,为校内学生提供更多指导咨询服务。三是发挥宣讲研学基地作用。加强宣讲研学基地与高校的联动,每年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一定场次。

(三)完善青年理论宣讲的评估与奖励机制

形成有力的评估与奖励机制,是促进青年理论宣讲在高校正向循环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总体需要围绕以下几点做法进行:一是发掘与培养优秀学生宣讲员。挖掘思政课中优秀的 00 后学生宣讲员,进一步训练学生参加思政微课比赛和宣讲比赛。二是对课上优秀宣讲作品进一步打磨、录制、宣传、表彰。对课程中产生的优秀学生宣讲作品,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并做好视频记录及宣传推送工作,对优秀宣讲团队颁发荣誉奖状。三是鼓励教师申报相关课题。鼓励教师将理论宣讲融入思政课堂的教育改革心得生成课题书,申报省级教改课题或国家级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