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作者

王艺

林芝市农业农村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 86000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成为公众核心关注问题,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是保障农产品质量之关键。本文基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阐述农产品实验室质量管理运行及持续优化路径,旨在为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优化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字:农产品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优化

一、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明确目标与资源配置​

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实验室检测的内容、范畴、技术水平等进行全面的管理,根据标准来制定体系的搭建目标。对实验室的组成构架,实验室人员、实验室技术等各个技术和岗位进行职责的明确,定期开展人员的专项培训,通过标准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全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知,使其理解体系文件编写要求与运行逻辑。同时,盘点实验设备、环境设施等资源,评估是否满足检测标准及体系运行需求,对缺失或老旧设备及时申购或更新,为体系建立奠定硬件基础。

(二)构建系统化文件架构​

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科学来进行搭建管理体系问题,把文件进行归类好,如相应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格、作业指导书等,归类为四层内容。质量手册在整个文件中,有着统领的作用,它能将实验室的工作运营、管理体系框架等等进行明确,保障各个部门工作开展顺畅。另外,程序文件聚焦检测活动流程控制,如样品管理、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详细规定操作步骤与责任主体,确保流程可追溯;作业指导书针对具体检测项目,细化仪器操作规范、试剂配制方法等技术细节,为检测人员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记录表格设计遵循 “简洁实用、信息完整”原则,涵盖检测原始记录、设备维护记录、内部审核记录等,便于数据统计与问题追溯。文件编制过程中,需组织技术骨干与质量管理人员反复研讨,确保内容符合标准要求且贴合实验室实际。

(三)验证与优化体系设计​

一般而言,文件完成了编制之后,需要进行试运行,体系的文件需要在实际中得到落实,提升检测工作的质量。在日常检测任务开启时,进行真实模拟样品的接收、检测实施、检测报告生成、签发等工作流程,确保文件内容的真实有效、数据准确。成立质量监督小组,采用现场观察、流程跟踪等方式,实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如文件条款模糊、流程衔接不畅等,及时记录并反馈至工作组。定期召开试运行总结会议,汇总各部门问题反馈,分析体系设计漏洞与执行偏差,对文件内容、操作流程等进行针对性修订。例如,若发现部分检测项目原始记录信息缺失,可调整记录表格格式;若某类设备故障率偏高,需优化维护计划。通过试运行阶段的 “实践 — 反馈 — 改进” 循环,逐步提升体系的适用性与有效性,为正式评审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一)确保体系要求落地生根​

建立 “全员参与 + 过程管控”的执行机制,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转化为日常检测工作的行动指南。通过月度培训例会、技术练兵等方式,强化人员对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理解,确保检测人员严格遵循样品制备、仪器校准、数据处理等标准化流程。例如,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要求检测人员必须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萃取时间、振荡频率进行操作,避免因人为随意性导致结果偏差。同时,推行 “首问负责制” 和 “流程节点签字确认” 制度,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如样品接收人员需对样品状态、标识完整性签字确认,检测人员需对原始记录的真实性、规范性负责,形成 “事事有人管、环环可追溯” 的执行链条。​

(二)构建全流程质量控制​

建立 “内部监督 + 外部评估 + 技术核查” 的立体化监督机制,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潜在问题。内部层面,质量监督小组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的现场巡查,重点检查检测环境条件控制、设备使用记录、原始数据完整性等,对违规操作当场纠正并记录在案;每年度组织1次内部审核,采用 “文件审核 + 现场评审 + 人员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覆盖检测实验室所有环节和要素,形成《内部审核报告》并跟踪整改闭环。外部层面,积极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活动,如参与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验证,通过与其他机构的检测结果比对,评估自身技术能力的准确性;定期开展管理评审,从战略层面审视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性,以及资源配置与检测业务发展的匹配度。技术层面,建立 “盲样考核 + 方法查新”机制,每半年对检测人员进行盲样考核,检验其操作熟练程度和结果准确性,确保检测技术与行业前沿同步。​

(三)依托信息反馈实现闭环提升

应建立相应的持续改进机制,将检测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转化为体系优化的依据。针对实验室检测活动易发生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计划表》,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如要求技术部门在 2 个月内完成某检测方法的优化,并通过试运行验证改进效果。建立改进效果评估机制,对比改进前后的关键指标变化,如检测准确率提升幅度、客户投诉率下降比例等,对有效措施进行标准化固化,纳入体系文件;对效果不显著的改进方案,重新分析原因并启动下一轮改进循环,形成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预防问题” 的 PDCA 闭环。

结束语

构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需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精准把握标准内涵的前提下,立足实验室实际情况,通过对人员、设备、方法等有限资源要素及检测流程的系统化控制,保障质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在体系运行过程中,依托反馈机制、内部审核、质量控制手段及监督体系,难免会暴露体系设计或执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完善或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问题,实验室应持续优化符合自身实际且能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丹;孙桂森;张琛.农产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及持续改进[J].《农业灾害研究》,2024,8:60-62

[2]董静;孙军;宫小明.商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及持续改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CAS 2023,3:529-531

[3]杨秦一.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6:58-59,

作者简介:王艺,女,汉族,1993年3月,四川苍溪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检验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