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急性阑尾炎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比较研究

作者

吴德秀

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引言:急性阑尾炎作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速度与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逐渐成为主流,但传统开放小切口手术在某些复杂病情中依然不可替代。不同手术方式的恢复效果和患者体验存在差异,这不仅关系到术后的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还涉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整体满意度。如何结合患者个体差异与疾病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并在围术期采取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的随访机制,是提升治疗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

一、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一)病例构成

本院自 2021 年七月至 2023 年六月共完成急性阑尾切除 822 例,其中腹腔镜 551 例,开放小切口 271 例。术前诊断均经腹部彩超或增强扫描确认,并排除阑尾肿瘤及伴全腹弥漫性腹膜炎患者。男性五百 76 例,女性二百 46 例;年龄跨度八岁至 73 岁,中位年龄 33 岁。

(二)手术方式概述

腹腔镜组采用三孔法:脐孔放镜,左下腹与耻上区各布操作孔。开放组沿麦氏点右移 1.5 厘米处作 3 至 5 厘米横切口,按常规分层进入腹腔游离阑尾。两组术中均使用常温生理盐水冲洗,均未常规放置腹腔引流。

二、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术中与早期恢复指标

手术时长与出血量记录来自麻醉单。

下床时点由病区护士以小时为单位登记。

疼痛评分采用 0-10 数字法,每日八时固定由同一研究员收集。

(二)住院与并发症指标

住院天数以电子病历出入院时间差计算。

并发症含切口感染、腔内脓肿、肠梗阻与切口疝,诊断标准参照院感与影像记录。

满意度问卷于出院前完成,包括饮食恢复、切口外观、功能体验三项各十分,共三十分。

(三)统计方法

连续变量经正态检验后取均数 ⋅±. 标准差;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显著性阈值定为 P<0.05 。

三、结果与比较分析

(一)住院时间与疼痛控制

腹腔镜组平均住院 3.9 天,开放组 5.1 天;差值一日有余,对应病房周转率提高约 20% 。疼痛评分在术后 24 小时差异最明显:腹腔镜组 3.2 分,开放组 5.0 分。说明切口长度与腹壁牵拉范围直接影响疼痛强度。

(二)早期活动与肠功能恢复

腹腔镜组下床平均时间 20 小时,开放组 31 小时。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腹腔镜组 24 小时,开放组 34 小时。轻度活动促使肠蠕动恢复,腹腔镜组优势与此相符[1]。

(三)并发症与满意度

总体并发症率:腹腔镜组 4.2% ,开放组 6.8% 。其中切口感染差异最为明显: 1.3% 对比 4.1% 。腹腔镜切口隐于脐窝,分泌物易排;开放切口处皮下脂肪较厚,易积液。患者满意度腹腔镜组 27.8 分,开放组 24.1 分,主要由切口美观度拉开差距。

(四)重症亚组现象

若限定穿孔或脓肿患者,两组住院天数差异缩小至零点八天,说明炎症负荷成为主导因素。腹腔镜虽创伤小,但在清除脓液与放置引流等环节并无绝对优势。

四、临床启示与改进建议

(一)分层选择手术方式

把患者做简单分级,可以让手术一步到位、少走弯路。全院推广“一看

年龄、二看炎症、三看合并症”的门诊评估表,只需要填 3 行:

年龄 <40 岁、体温 、白细胞 <15×10 /L→推荐腹腔镜;

年龄在 40~70 岁或白细胞 215×10 /L 但腹腔脓液少 $$ 医生与家属讨论,可腹腔镜也可小切口;

年龄 >70 岁、影像提示巨大粪石或脓腔直径 >3cm 直接开放切口,力争 45min 内完成切除冲洗。

这样的“三步判断”,门急诊医生两分钟就能给患者一个方向,省去在手术室犹豫。对于体型偏胖的年轻人,用腹腔镜还能避免切口脂肪坏死,病人回家穿衣更自在。

(二)优化围术期路径

实操中,很多延误来自“小细节”:

术前准备:把“停食固体”“停饮清液”的截止时间写在床头卡,用醒目红圈标记。例如 08:00 要手术的病人,护士在 00:00 提醒停止吃面包,在06:00 提醒停止喝水。病人家属心里有数,减少私下吃喝的意外。

麻醉苏醒室环节:等患者睁眼、能叫出名字后,麻醉医生再观察 30min ,如血压稳定且尿量正常即可把导尿管拔掉。统计显示:提前拔管组泌尿道感染率 1.2% ,延迟组 3.6% 。

术后饮水:很多病人担心喝水肚子痛,其实少量温水能刺激肠功能恢复。我们用一次性杯子刻度线示范:术后 6h 喝 30mL ,9h 喝 60mL ,只要不恶心就能递增。

(三)加强日常宣教

护士把“阑尾术后三日行程表”做成 A5 大小彩卡,装进病历夹,家属随时能翻看。行程表右侧留空白,病人完成一步就画笑脸,心理满足感立刻提升[2]。

咳嗽抱枕:用普通软枕头即可。护士示范把枕头压在右下腹,再轻轻咳 3 声,病人立刻明白。

切口防水:告诉患者:纱布掉色不是感染,换干净即可。洗澡时用保鲜膜一圈圈缠住敷料,上面再贴一层创可贴,出浴撕掉就行。

步行目标:第二天下床 500 步大概就是病房走廊来回 5 趟,我们在地面贴彩色脚印,方便老人数步。

(四)持续随访与数据迭代

随访卡上只留 4 项打钩:体温、切口红肿、排气、排便。患者每天睡前 21:00 前在小程序点“√”或“×”。

术后 7d:系统自动弹窗提醒上传切口照片,同步给责任医生;如果显示红圈面积 >2cm2 ,系统发短信“建议到院超声”。

术后 30d:再次上传照片并填写“评分表” (0~10 分):疼痛、活动、饮食。总分 <24 分的患者推荐复诊。

数据滚动升级:每 6 个月,医务处导出所有阑尾手术数据:手术时长、中转率、住院费、并发症。科室开 30min “小复盘”会议:

若腹腔镜平均时长 >70min 就讨论流程瓶颈;

若切口感染率 55% 就回顾消毒、手套更换;

若住院费高于同级医院 10% 以上,就查耗材使用。

五、结束语

腹腔镜阑尾切除在住院时间、疼痛体验与切口感染方面表现出优势,但在合并复杂病变时优势相对减弱。临床需因人因炎症分层选择。围术期路径精简、康复宣教到位、随访机制闭环,能让不同手术方式都发挥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洁玲.阑尾炎手术应用围术期护理对术后恢复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J].大健康, 2020, 000(006):P.1-2.

[2] Sami A .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比较研究[D].济宁医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