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设计理念与实践策略

作者

宋剑

南京松雅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基于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案,详细探讨了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实践策略及具体实施方法。通过结合生态优先、功能完善、文化传承等原则,项目旨在提升南京站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形象,优化旅客出行体验,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龙蟠路南京站、绿化提升、设计理念、实践策略、生态修复、功能完善、文化传承

引言:

南京站作为南京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展示窗口,其周边绿化景观及整体环境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旅客的出行体验。然而,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和临湖景观自2005年建设以来,绿化景观一直未进行系统性更新,存在整体杂乱、种植配置形式欠佳、特色景观小品缺失等问题。因此,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背景

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涉及龙蟠路南京站段高架桥上、桥下绿化以及南京站临湖区域绿化景观。南京站作为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承载着高铁、动车、普通列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是南京市两大铁路枢纽之一。前临玄武湖,后枕小红山,是中国唯一临湖依山的火车站,被誉为“中国最美火车站”。使得该区域成为展示南京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绿化景观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更新改造势在必行。

二、设计理念

2.1 生态优先

在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力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提升区域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场地原有条件,在龙蟠路高架桥上,选用耐养护的开花植物,起到能滞尘、降低噪音;吸收部分汽车尾气和空气中的废气;增加色彩、美化桥梁,提高城市的品味和竞争力;缓解驾驶员高速行车时的视觉疲劳的作用。高架桥下根据采光日照分析选用耐阴的植物,底部土壤板结问题,改良土壤,选用一些非植物的景观方式如砾石,小品和彩叶地被来美化场地。临湖区域,梳理现状植物,保留长势较好的大乔木,移植部分危树,注重选择适应性强的本土植物品种,减少对外来物种的依赖,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环境,减少因外来物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而导致的生长问题。同时,优化植物群落结构,通过乔灌草多层配置,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提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2 功能完善

在提升绿化景观的同时,注重完善区域的功能配套,以满足旅客的多元化需求,提升出行体验。首先,针对现有交通流线进行优化,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布局,提高交通疏散能力,确保旅客能够快速、便捷地进出南京站。为了提升旅客的舒适度,在绿化区域增设了座椅、观景平台等休憩设施。这些设施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休息和观赏美景的空间,还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设计中,注重设施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营造出既舒适又美观的休憩环境。此外,还完善了照明设施,通过科学合理的灯光布局和色彩搭配,提升夜间景观效果,保障旅客夜间出行的安全。

2.3 文化传承

在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将南京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以展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首先,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上,深入挖掘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南京特色的雕塑、等景观小品。这些小品以生动的形象和寓意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为旅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南京文化的窗口。在植物配置上,也充分考虑了南京的地域特色。选择了红枫、乌桕、梅花等具有鲜明季相变化的树种作为骨干树种,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布局和修剪管理,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这些树种在四季中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形态,为旅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同时,还通过艺术装置和文化符号等手段,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这些装置和符号以独特的造型和寓意深刻的主题,为旅客提供了思考和感悟的空间,加深了他们对南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践策略

3.1 高架桥绿化提升

高架桥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其绿化景观的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驾驶体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龙蟠路南京站段高架桥底导头植物遮挡视线的问题,首要任务是进行全面清理,去除杂乱无章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以恢复视野的开阔性,确保行车和行人安全。在此过程中,需细致甄别并保留长势良好的植物,通过专业的修剪整形技术,确保它们既不影响视线又能为高架桥增添一抹绿意。同时,为丰富绿化层次,避免视线单一,应适当引入耐阴地被植物,这些植物不仅能够适应高架桥下的光照条件,还能在视觉上形成丰富的层次感,提升整体的生态效果。此外,采用灰色涂料对桥体进行出新,不仅是检测桥体裂痕遮盖也修复由于汽车尾气、尘埃、酸雨产生的桥体伤害,,还能赋予高架桥以现代简约的美感,使其与周边城市环境更加和谐统一。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提升高架桥的整体视觉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驾驶员的少因视觉舒适度,减视觉疲劳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充分考虑到行车安全与视觉美观的双重需求。

在龙蟠路南京站段的高架道路绿化改造中,首要任务是形成视线通廊和生态廊道。以高架顶部和道路为轴线,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将沿线多个景观节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连续、流畅的绿化带。这不仅有助于引导驾驶员的视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过程中的单调感。在优化道路两侧绿化配置方面,增加色叶树种和开花植物的比例,通过植物色彩和形态的变化来丰富季相景观。春季赏花、夏季观叶、秋季品果、冬季看枝,四季更替中的色彩与形态变化将为过往行人带来无尽的视觉享受

3.2 临湖绿化区域改造

临湖绿化区域作为南京站南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临玄武湖,湖光天色尽收眼底,远望城墙、高楼、山峦、湖水,城市天际线一览无余。独一无二的景色,造就了有名的“中国最美火车站”。其改造旨在打造一个开放、通透、生态的观湖空间。“望山见水”引导人流进入滨水广场,眼前是南京最美城市天际线,领略南京特有的山水·城林的诗情画意。针对当前区域密闭、视线受阻的问题,首要任务是梳理下层灌木和地被植物,铺设整洁的草坪,以此打开观湖视线通廊。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提升游客的观湖体验,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玄武湖的秀丽风光。在绿化植物的配置上,增加彩叶树种和开花植物的比例,通过植物的色彩与形态变化来丰富绿化景观的层次感和观赏性。这些植物在不同季节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为临湖区域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增设休憩观景设施也是提升临湖绿化区域品质的重要举措之一。亲水平台、观景亭等设施的建设将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使他们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到片刻的宁静与惬意。

3.3 公共设施提升

在龙蟠路南京站段的绿化提升改造过程中,公共设施的提升应着眼于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度。首先是非机动车道的铺装材料更新。采用整体性能更好的灰色透水混凝土替代原有的板块铺装材料,避免板块材料带来的坑洼,翘头,产生的行车危害,能够提高道路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临湖区域,尊重现状,以原有三棵法桐为场地历史印记,且此处考虑旅客停歇、人流量较大较集中的问题,结合场地现有小区域空间,增大休闲集散广场,形成围合互动的一个整体,取名“梧桐客厅”,给行人、旅客提供休憩、观湖的空间。在临湖步道一侧,设计带有南京历史印记的特色坐凳,分流亲水平台的旅客,延伸旅客行走的纵深度,提供更多的观景空间,坐凳侧面雕画了南京站此处的视觉美景,记录了南京站发展历史,展现了南京文学之都的风采,同时坐凳也预留了智能化的充电口,便于行人的停留和电子设备的使用,让场地更具人性化。

结束语:

龙蟠路南京站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通过生态优先、功能完善和文化传承的设计理念,结合高架桥绿化、临湖区域及公共设施的改造策略,不仅提升了南京站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形象,也为旅客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此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共生,更为南京市的城市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展现了现代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洛阳市定鼎路立交桥下绿地植物配置调研与分析[J].秦子楚,陈茜,张世超,毛星夜,吉轶楠,陈珊珊.现代园艺,2019(21).

[2]浅谈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的提升改造[J].吴春龙.南方农业,2019(35).

[3]常熟市城区道路绿化改造提升策略及设想[J].徐毅平,李炬.绿色科技,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