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急性中风中的应用效果
陈静
平阳县中医院 浙江温州平阳 325400
老年急性中风是指由于突发脑血管事件导致的急性脑组织损伤,常伴随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肢体功能受限等症状[1]。这一病症发病较急、进展迅速、病情凶险,需要及时展开救治,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提升治疗效果。传统的护理模式往往侧重于疾病本身的护理,忽视了患者心理和社会需求的满足[2]。而人性化护理更加注重将患者作为护理的中心,从整体需求出发,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护理过程当中融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元素,真正实现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本次研究将依据人性化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中风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 2024 年 1 月—2025 年 1 月期间在进行治疗的 30 例老年急性中风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选择的方式为对照研究,因此需要将 30 例患者平均分为两个小组,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 15 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且其中涵盖男性患者 10 例,女性患者 5 例,年龄均在 60-79 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计算得出( 62.15±5.69 )岁;观察组的 15 例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其中男性患者 9 例,女性患者 6 例,年龄均处于 61-78 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计算得出( 61.85± 5.01)岁。两个对照小组的基本资料均完整,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诊断,确认为老年急性中风患者;患者意识处于清醒状态;患者年龄均在 60 岁以上。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无法进行沟通;患者存在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患者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干预措施主要围绕每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按时提醒患者进行药物服用,对患者进行基础的生活照料,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并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
1.2.2 观察组患者均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① 考虑到急性中风患者在发病后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疏导,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察觉患者的不便之处,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 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注重对患者的个性化关怀,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例如在饮食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口味和营养需求进行调整,确保患者每日摄入足够的营养,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③ 在康复训练方面,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例如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和语言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体功能,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训练当中,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④ 在环境管理方面,需要为患者准备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⑤ 需要每日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指标状况监测,包括血压水平、心率水平和血氧饱和度等,并且随时关注患者身体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个小组经不同的护理模式背景下,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采用 Barthel 指数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强,评估的主要内容涵盖患者的进食、穿衣、如厕、行走等基本生活活动。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 SPSS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 t 检验,表示(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 X2 检验,(n, % )表示,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进食评分、穿衣评分、如厕评分和行走评分分别为 92.68±3.54.94.15 ±1.42⋅91.22±1.54⋅93.45±2.22 ;对照组的各项评分为 82.54±3.15,84.15 ±3.21 、 82.45±0.68 、 92.48±3.15 ,根据 Barthel 指数评分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示恢复效果越好,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患者恢复效果更好,表明人性化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较效果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 1。
表 1 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3.讨论
老年急性中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除了需要接受有效的医疗干预以外,还要配合护理措施,以此促进其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3]。老年急性中风患者患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受限、语言表达困难等,这些均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而护理则是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提升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
常规的护理干预多以基础生活照顾为主,缺乏针对患者个体差异的护理方案,患者即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在护理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个性化支持,患者仍旧面临着生活不能很好地适应患病后的生活变化,康复效果具有局限性[4]。但个性化护理模式是支持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得到全面关注的一种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日常的照料、心理上的安慰以及康复训练个性化指导等,帮助患者重拾信心,恢复独立生活的技能。人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更注重患者心理上的需求,促使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在改善后充满自信,从而提升整体
康复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成绩更优秀,证明了该护理干预方式的有效性,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生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中风患者的护理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康复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金艳,颜峰,刘燕.人性化护理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11):135-138.
[2]徐佳,刘丽.人性化护理在基层医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11):108-110.
[3]姜旭东.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2):242.
[4]朱明钰,李宗达,张蕊.基于生物电阻抗分析的体细胞质量指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3,27(15):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