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化时代法律援助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柳平

威海市环翠区法律援助中心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法律援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对法律援助传统模式的冲击,分析了在这一背景下法律援助模式创新的必要性,阐述了当前数字化助力法律援助的实践探索,包括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法律援助模式的策略建议,旨在推动法律援助事业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法律援助;模式创新;在线服务;大数据

引言

法律援助作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实现法治社会建设目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法律援助模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线下服务,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效率不高、覆盖面受限等问题。而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为法律援助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契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法律援助模式,成为当下亟待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对传统法律援助模式的冲击

(一)服务获取便捷性需求凸显

在传统模式下,受援人通常需要前往法律援助机构,通过繁琐的申请流程、提交大量纸质材料才能启动援助程序。这对于地处偏远地区、行动不便或缺乏时间的困难群众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障碍。数字化时代,人们习惯了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服务,传统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与服务方式显得滞后,迫切需要向便捷化、即时化转变[1]。

(二)资源整合与精准匹配难题

法律援助资源在地域、领域间分布不均衡,传统模式难以高效整合分散的律师、资金、案例等资源。同时,精准识别受援人需求并匹配最合适的援助力量也颇具挑战,人工筛选易出现偏差与延误,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法律需求,而数字化技术有望打破这些资源流通与配置的壁垒。

二、法律援助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在数字化时代,法律援助迎来拓展版图的黄金机遇。借助各类数字化平台,如法律援助专属 APP、政务服务平台等,打破了地理阻隔。过去,偏远农村、贫困山区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法律援助难以深入,如今借助网络,实时在线咨询、远程视频援助成为现实,当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连线专业律师。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公益广告展开广泛线上宣传,以通俗易懂的图文、视频普及法律援助知识,让更多身处困境、不知如何维权的弱势群体了解这一维权 “利器”,主动走进法律援助的庇护之下,真正实现权益保障无死角。

(二)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数字化赋能之下,法律援助服务开启高效模式。智能法律咨询系统宛如一位随时待命的法律助手,受援人输入问题,瞬间便能获得精准的初步解答,分流大量简单咨询,让人工接待聚焦复杂疑难案件。案件管理系统将援助全程搬至线上,各节点动态实时更新、预警,杜绝流程拖沓。律师办案时,线上数据库就是知识宝库,海量案例、法规一键检索,快速汲取经验、援引法条,为受援人量身打造胜诉方案,让法律援助更专业、更及时。

三、数字化助力法律援助的实践探索

(一)在线法律咨询服务

各地法律援助机构纷纷搭建在线咨询平台,通过网站、手机 APP 等形式,安排专业律师实时或限时回复群众法律咨询。平台整合常见法律问题知识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分析用户问题,辅助律师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实现简单问题秒答、复杂问题精准转介,既方便群众又优化律师资源配置,让法律咨询服务 “触手可及”。

(二)法律援助大数据应用

收集、分析法律援助案件大数据,挖掘不同地区、群体、案件类型的需求规律。一方面,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支撑,精准投放法律援助资源,如向劳动纠纷高发地区增派劳动法律专长律师;另一方面,辅助律师办案,通过相似案例推送、风险预警等功能,帮助律师预判案件走向,提高胜诉率,让法律援助从经验式走向数据驱动式。

四、完善数字化法律援助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与技术保障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坚实的基础设施与前沿技术保障是法律援助模式创新的关键基石。一方面,政府与相关部门需显著加大对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全面升级服务器、网络通信等硬件设施,确保偏远地区网络信号稳定、不掉线,让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同时采用多重加密技术,保证海量法律援助数据安全、可靠地存储,并实现高速传输,满足实时业务需求。另一方面,持续深耕法律援助软件系统优化,引入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人工智能算法,让智能咨询模拟资深律师思维,精准回应民众诉求;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的特性,为电子证据、法律文书赋予不可篡改的 “数字身份证”,从源头杜绝证据伪造、文书篡改风险,全方位稳固数字化法律援助大厦根基[2]。

(二)强化人员数字素养培训

随着法律援助数字化转型加速,强化人员数字素养培训成为当务之急。针对管理人员,着重培训其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资源调配、流程监管的能力,提升援助体系运行效率;律师群体则需深入学习如何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法律依据、预测案件走向,熟练操作在线庭审系统,拓展服务边界;接待人员要精通在线服务平台的咨询接待流程,快速分诊、引导群众。通过组织定期培训、模拟实操、案例研讨等多元方式,系统性提升各类法律援助工作者数字技能,塑造一支融合法律专业与数字技术的精锐之师,确保在新模式下为受援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法律援助服务。

五、数字化法律援助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法律援助模式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法治领域的深化体现。在实践中,它进一步消除了弱势群体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面临的诸多障碍。例如,在一些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案件中,部分老年人因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难以通过传统方式申请法律援助。但借助数字化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视频通话与律师沟通,律师也能在线上完成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大大提高了援助效率。

从社会层面来看,数字化法律援助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当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社会矛盾得以化解,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也会更加浓厚。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法律援助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一个需要法律援助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帮助。

结论

数字化时代为法律援助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创新法律援助模式势在必行。通过利用在线服务拓展服务边界、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帮扶、夯实技术与人才基础,法律援助能够克服传统弊端,更高效、公平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在未来发展中,应持续关注数字技术演进,紧密贴合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法律援助数字化模式,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民生保障后盾,让公平正义之光借助数字翅膀照亮社会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潘腾.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J]. 法制博览, 2024, (35): 45-47.

[2]吴海涛,周伟强. 数字化背景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J]. 中国公共法律服务, 2023, (02): 229-241.

作者简介:

姓名:柳平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81.1.22 籍贯:山东 职务/职称:副主任,中级职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 法律援助  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