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术后复发风险因素的细致回顾性分析
吴德秀
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引言:腹股沟疝在普通外科位居高发,开放修补与腹腔镜修补均能迅速缓解突出症状,但复发仍困扰医患。据院内质控记录,2020—2022 年疝再入院病例占同期疝手术总量的 7% 上下,虽不算极高,却给患者生活质量与医疗资源带来双重负担。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
(一)样本来源与纳入标准
本研究调取二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将近五年完成修补且随访时间不少于 12 个月的病例纳入,共计 652 例。排除标准为合并恶性肿瘤、重大腹部手术史及随访资料缺失。
(二)基本特征概览
样本中男性 517 例,女性 135 例;平均年龄 61 岁;体重指数在 24.0以上者占 30‰ 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的比例约为 70% ,腹腔镜技术占 20% ,其余为传统高位结扎加筋膜加固术式。
二、复发相关因素回顾分析
(一)患者基础状况维度
在全部样本中,年龄、体重、基础慢病三项指标对复发率差异最为直观。
年龄特点:40 岁以下人群复发率仅 2.5% ,65 岁以上升至 7.1% 。推测随年龄增长,腹横筋膜弹性下降,且合并慢病干扰愈合过程。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二十八以上者,因脂肪包埋造成术野可视度下降,缝合张力判断不易,加之术后腹压长期偏高,补片边缘更易松动。
慢性咳嗽与便秘:除长期咳嗽外,反复用力排便也被记录为潜在推手。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于三次)复发率 5.8% ,高于排便规律者。医嘱中增加膳食纤维与水分摄入,被证实能降低术后腹压峰值。
(二)手术实施环节维度
手术操作细节直接决定“起跑线”。
补片种类:轻量聚丙烯补片与中量聚丙烯差异并不显著,复发率分别为 4.0% 与 4.3%o 。这提示对大部分普通病例来说,补片材料并非决定性因素,铺设平整程度更关键。
固定方式:使用可吸收螺旋钉者复发率 4.2% ,使用单点缝合者 5.1% 。缝合点过少可能导致受力不均;而螺旋钉虽均匀,但成本略高,需在经济与效果间平衡。
手术时长:记录显示,手术超九十分钟组复发率 6.5% ,短于六十分钟组 3.7%00 。长时间暴露增加组织水肿,给后期恢复带来隐患。
(三)康复习惯维度
围手术期的“小动作”常被忽视,却往往左右最终结局。
床边活动:按医嘱第二日坐起、第三日下床走五百步的患者,复发率2.8% ;完全卧床超过三日者 4.9% 。轻柔活动有助于腹壁血液循环,促进补片与组织黏连。
咳嗽护创:配合双手按压切口、轻声咳的幼稚动作,被护士写进宣教手册。执行良好者复发率三点零 % ,未执行者五点零%。
饮食调整:高蛋白、少辣刺激的“恢复餐”能缩短肠蠕动恢复时间,减少用力排便。遵守饮食建议组复发率 3.1% ,随意进食组 4.8% 。
心理因素:调查中,术后对复发“非常担心”的患者反而更守规矩,复发率降至 2.9% ;对复发“没概念”的人群达 5.5% 。这启示医护人员简单的一句“疝修补并非万无一失”可提高依从度[1]。
综上,复发并非由单一危险点引发,而是“体重—腹压—张力—习惯”多链条的累积结果。用通俗话说:控制体重像是夯地基,手术细节像是砌墙,康复习惯像是盖屋顶,三者缺一都会漏雨。因此,术前评估、术中规范操作与术后生活管理要无缝衔接,才能把复发率真正压到最低。
三、风险控制策略与临床启示
(一)个体化分层管理
评估表的制定基于“能让一线医生一看就会、一说就懂”的原则,避免繁琐评分。四项核心指标——体重指数、持续咳嗽史、手术记录提示的张力异常、康复依从度——分别赋分 0~2,共 8 分:0~2 分定为低档,3~5分为中档,6 分及以上进入高档。此方法不依赖昂贵检测,只需门诊、病房即可完成。
低档随访模板:术后 1 周、1 月、3 月电话问诊“疼痛等级、活动范围、切口颜色”三题,若全部正常则记录“绿色”。
中档随访模板:除电话外加一次 B 超复查腹壁,如补片边缘无液性暗区则可降级;若发现小量积液,则提示“黄灯”,医生开止咳或排便软化药物,并预约两周后复查。
高档随访模板:住院前 2 天与术后 24 小时起由护士专人建档,每周一次线下门诊或视频通话,直至术后 6 个月疝环区完全平整、无咳嗽腹痛再降级。
这样既避免资源浪费,又保证高危人群不被遗漏。
(二)围术期操作要点
补片铺平口诀:展平——用湿纱布轻抚,赶走褶皱;定点——四周与中央各缝一针;缓张——患者平卧自然呼吸时检查张力,若补片过紧呈拱形应适度放松线结。
多余死腔清零法:冲洗后用 5 号可吸收线将皮下大间隙轻轻缝合两针,形成“内部压垫”。耗时仅 1 分钟,却能让血清腔发生率从 6.2% 降至 2.7% 。
弹力绷带使用时间:连续加压 24 小时,随后改为白天佩戴、夜间松松绕一圈。握住绷带能插入两指为宜,既不过紧阻血流,也不松弛无效。临床观察表明,严格执行这一细节的病区切口渗液率低于对照组一半[2]。
(三)康复宣教与社区协同
过去“提前出院、回家自理”常让高龄患者无所适从。现在通过“七步护腹卡+云端小管家”,像打卡游戏一样简单易行。
1.七步护腹卡
第 1 步卧床翻身:先屈膝、再侧翻,降低腹壁拉力;
第 2 步起身抱腹:双手或抱枕轻压切口;
第 3 步站立护腹:起立时双臂环抱;
第 4 步咳嗽手压:咳嗽喷嚏时掌心压向补片区;
第 5 步步行慢移:术后第 2 天起每日 1000 步,逐日递增;
第 6 步饮食分量:前三天以半流质为主,之后按少食多餐原则
第 7 步按时复诊:术后 7 天、1 个月、3 个月必到院。
卡片背面绘制示意小人,老人一看即会。
2.社区协同流程
出院小结上传区卫健系统,社区医生手机端即时接收;
患者每周拍摄腹股沟区照片,社区医生先初筛,异常红肿立刻转发院内专属微信群;
每月一次线上教学短视频,内容围绕控体重、戒咳嗽、润肠通便三件事。
试点三个月,早期红肿被及时发现率提升至 90% ,明显减少“拖成脓肿再手术”。
四、结束语
疝修补复发源于多因素叠加。只要在“体重管理、术中张力、切口护理、康复纪律”四端同时用力,复发率完全可以进一步压低。未来通过分层随访与数字化监测,腹股沟疝术后复发防控将更精准、更省心。
参考文献:
[1] 王中魁,李琦,李霖,等.TAPP 术中发现成人对侧隐匿性腹股沟疝同期行修补手术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处方药, 2021, 19(11):160-162.
[2] 段文强,王博,张鹏,等.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疝 的 经 验 [J]. 中 华 小 儿 外 科 杂 志 , 2024,45(10):915-920.DOI:10.3760/cma.j.cn421158-20230724-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