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整合模式研究
帕丽亚·毛吾肯
布尔津县阔斯特克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产业作为“产业兴旺”的核心载体,成为乡镇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推动资金向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集中”,凸显了资金整合对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乡镇财政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面临着上级转移支付、本级财政预算、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金的协调难题。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 年全国乡镇级涉农资金中,分散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资金占比达 67% ,导致“撒胡椒面”式投入普遍存在,难以形成产业扶持合力。
本文聚焦农业产业,通过分析乡镇财政资金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整合实践,探索适合基层的资金整合模式,旨在破解“资金分散—效益低下—产业滞后”的恶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保障。
二、乡镇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的资金现状与问题
1. 资金来源与使用现状
乡镇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的资金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产业扶持资金);二是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发展资金;三是涉农金融机构配套贷款、社会资本投入等。以江苏省某县为例,2024 年该县 12 个乡镇共投入农业产业资金 4.2 亿元,其中上级转移支付占 58% ,本级财政占 22% ,社会资本占 20% ,资金主要投向粮食种植( 35% )、特色养殖( 28% )、农产品加工( 19% )、品牌建设( 18% )等领域。
2. 资金使用中的突出问题
- 碎片化投放,难以形成产业链支撑:部门壁垒导致资金“各管一摊”,如乡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种植环节补贴,经贸办公室分管加工企业扶持,资金投向分散。湖南省某乡镇2024 年投入柑橘产业的1200 万元中,6 个部门各管一段,种植环节重复补贴、加工环节资金不足,导致产业链中游断裂,鲜果滞销问题突出。
- 项目衔接薄弱,效益转化率低:资金投放与产业规划脱节,多为“短期项目制”,缺乏长期培育。某乡镇连续三年扶持茶叶种植,但因加工设备、冷链物流资金未跟进,鲜叶加工率仅 30% ,农民增收有限。
- 监管机制滞后,资金浪费风险高:部分乡镇存在“重投入、轻监管”现象,项目验收流于形式。江苏省审计厅 2024 年报告显示,某乡镇虚报大棚建设面积套取资金80 万元,暴露资金监管漏洞。
三、农业产业导向的乡镇财政资金整合模式构建
(一)产业链全周期整合模式:破解“环节断裂”难题
以优势单品为核心,将分散于种植、加工、流通、品牌的资金“串珠成链”,覆盖农业产业全生命周期。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资金整合打通产业链“断点”,提升产业附加值。
操作框架:
1. 产业定标:乡镇结合资源禀赋确定1-2 个主导产业,编制《产业链资金需求清单》,明确各环节资金缺口(如种植环节占 30% 、加工环节占 40% 、流通与品牌占 30% )。
2. 资金拼盘:整合上级专项(如农业农村部的“农产品加工补助” gimel 、本级财政预算、涉农信贷(通过“财政贴息”撬动),按 ⋅ 4;3;3; ”比例设立“产业链资金池”,由乡镇产业专班统一调度。
3. 梯次投放:分阶段匹配资金——前期向种植环节倾斜(如良种补贴、农机购置),中期聚焦加工设施(如净菜车间、烘干设备),后期投向冷链物流与品牌建设(如区域公共品牌认证)。
(二)主体联动整合模式:激活“多元协同”动能
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问题,以“政府引导 :+ 市场主导”为原则,构建“财政资金搭台、主体唱戏”的整合机制,推动资金向新型经营主体集聚。
操作路径:
1. 主体筛选:优先支持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要求申报主体承诺“三个绑定”——绑定 50 户以上小农户、绑定保底收购价、绑定利润分红(不低于整合资金投入的 5% )。
2. 资金杠杆:乡镇财政以“以奖代补”注入引导资金(占比 20% ),要求企业
按 1:2 比例配套自有资金,剩余部分通过“政银担”合作撬动信贷(如安徽的“劝耕贷”),形成“财政引导、企业主导、金融跟进”的资金结构。
3. 共管机制:成立由乡镇干部、村集体代表、农户代表组成的“资金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决策,要求企业每季度公示资金使用进度与农户受益情况。
(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整合模式:释放“规模效应”
针对山区、丘陵等特色资源集中区域,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整合资金培育产业集群,通过空间集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核心举措:
1. 集群规划:乡镇划定特色产业集聚区(如浙江丽水的食用菌集群、福建宁德的大黄鱼集群),整合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共享化”建设——如统一的产地分拣中心、废弃物处理站、产业培训基地。
2. 差异化投放:按“基础层—增值层—服务层”分配资金: 60% 用于集聚区道路、灌溉等基础工程, 25% 投向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如大棚改造、绿色认证),15% 用于电商服务站、物流专线等配套。
3. 品牌协同:整合资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包装、统一检测、统一溯源”提升溢价能力,要求集群内企业按销售额的 1% 缴纳品牌维护费,形成“财政初始投入 .+ 市场持续反哺”的长效机制。
(四)三类模式的共性逻辑与差异适配
三类模式均以“产业需求”为核心,通过“资金池 .+ 专班制 + 效益挂钩”实现整合,但适配场景不同:产业链全周期模式适合平原规模化农业,主体联动模式适合小农户占比高的地区,集群模式则适配特色资源集中的山区。其共同特征在于:资金整合不再是“简单汇总”,而是基于产业规律的“精准重组”,最终实现“资金效能—产业升级—农户增收”的闭环。
.四、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1. 制度保障:建立“三统一”机制
- 统一规划:乡镇每两年编制《农业产业资金整合规划》,明确主导产业、资金规模、投放节点;
- 统一审批:设立“产业资金整合办公室”,由乡镇长牵头,集中审核项目申报,避免重复立项;
- 统一考核:将资金整合效益(如产业链延伸长度、农户增收幅度)纳入干 部考核,权重不低于 20‰
2. 技术赋能:搭建“智慧监管平台”
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资金跟踪系统,实时录入项目进度、资金流向、效益数据。江苏省某镇开发的“农财通”平台,可查询每笔资金对应的地块、企业、农户,实现“扫码溯源”,2024 年资金违规率下降 60‰
3. 多元参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订单收购 + 二次返利”等方式,确保农户分享资金整合红利。湖南省某镇规定,整合资金扶持的企业需吸纳本村劳动力 30% 以上,年度利润 15% 用于农户分红,2024 年带动500 户农户户均增收1.2 万元。
五、结论与建议
乡镇财政资金整合是破解农业产业“散、弱、短”的关键抓手,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紧扣产业链需求、强化效益导向。研究表明,“产业链打包”“功能区集聚”“多元联动”三种模式可有效提升资金效能,但需因地制宜选择:特色单品突出的乡镇优先采用“产业链打包”模式,园区基础好的乡镇侧重“功能区集聚”模式,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可推广“多元联动”模式。
建议:一是上级部门适度下放资金整合权限,允许乡镇在涉农资金使用中“大类间统筹、跨年度调剂”;二是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资金不可用于楼堂馆所建设、非产业性支出等领域;三是加强基层财务人员培训,提升资金整合的专业能力,确保乡村振兴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意见(2024 年)[Z]. 北京:财政部农业农村司,2024.
[2]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乡镇财政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典型案例汇编[R]. 南京: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