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及干预策略实践研究
钱青青
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攻击,也称为侵犯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一种行为,心理学上把攻击性定义为导致他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行为,这种有意伤害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常见不良行为,对其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年龄越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往往表现得越强烈,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小班幼儿因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更易出现此类行为,需教育者重点关注与干预。
二、导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1.生理因素
小班一幼儿,身材较同龄人壮实,精力充沛。在建构区活动时,因同伴碰倒他搭建的“城堡”,瞬间伸手推搡同伴,还大声叫嚷。日常观察发现,阳阳还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像排队等待时会跺脚、抱怨,每周平均出现3 - 4 次攻击或过激行为,符合生理因素影响下的行为特征。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一般暴力行为是男性偏多。同样攻击性行为也是男孩比女孩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个头大、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天生爱热闹的、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因素只是影响因素的次要部分。
2.家庭因素
(1)长辈的过分溺爱
今社会,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都是老人在带,而这一时期正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孩子纵容惯了就会形成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老人带孩子基本都是这样,当孩子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老人马上就会说“都怪这张臭桌子,把我们宝宝给撞疼了……”这样的办法在那时是有用的,但时间长了,渐渐的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一但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怪别人,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因此,到了学校,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2)长辈的过分限制
现在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都过分限制、束缚幼儿,有时不许孩子玩,不许孩子大笑,还要学这学那,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使幼儿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社会的交流。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
(3)长辈的过分放任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自由发展,从来都不管,不给予孩子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管不顾,使之为所欲为。平时也从来不关心孩子,教育孩子,因此当孩子在幼儿园时是比较松散,没有规矩,不听管教的,并经常会发生攻击其他幼儿,甚至老师的行为。
三、社会环境因素
班级里的一位小男孩,沉迷某打斗类动画,常模仿动画角色“挥拳”“踢腿” 。在户外游戏时,会突然对同伴做出“攻击招式”,口中喊着动画台词,每月因模仿产生的攻击行为约4 次 。经与家长沟通,限制其观看此类动画后,攻击行为频率逐步降低。
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而且幼儿都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如今是信息时代,电脑电视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品,幼儿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也逐渐增多,电视剧中那些打打杀杀的画面对幼儿就有极大的影响,无疑是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在不知不觉中,使幼儿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方法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关注成人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2.帮助幼儿重建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3.科学合理的安排一日活动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的运用。
4.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5.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6.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纲要》中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指导家长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的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能姑息迁就。同时要让家长明白"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是错误的,是要屏弃的,必须懂得运用科学的正确的教养方式来教养孩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
五、总结
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对不同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选择相应的矫正策略以消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也要积极与家长配合,加强家园联系,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从而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早教网
[2]学前教育网
[3]《矫治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
[4]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5]吴霞波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