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艾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710126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背景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观念、理解的观点、以及概念和思想等认识的总结。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信仰和统治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维护国家政治制度的功能”。[1]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2]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思潮的碰撞交融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场合。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深刻问题的关键环节。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以战争的形势,而是以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来击垮敌国。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和交融地。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思想不断向我们国内扩散,学生易受到各种碎片化的思潮和观念影响,特别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的蛊惑。第二方面,高校教师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少教师有过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其接受的教育和接收的文化十分丰富。教师作为直面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其思想和认识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长远。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认识还不够深刻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不少高校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局部化,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仅仅只是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抓好宣传工作就抓好了意识形态工作;二是阶段化,意识形态工作只在特殊事件、特殊时间节点阶段性重点开展,日常重视不够;三是片面化,意识形态工作只是在思政课等教书育人环节中足够重视,在科研生产等方面对意识形态工作不够重视;四是效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追求“短平快”的工作模式,缺乏底线思维和工作规划。究其原因是对意识形态工作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不足。
2.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措施不够
信息通过不同的途径高速传递。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不择手段,恶意污蔑中国。行为越发猖獗,手段越发丰富,渗透越发广泛,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巨大冲击。高校在应对渗透方面有一些探索,如在媒体传播、校园安全稳定排查等方面有一些举措,但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监控不够深入、内涵不够丰富、内容不够创新,应对能力仍显不足。
3.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有力
据统计,截至 2023 年 12 月31 日,全国共有基层党组织 517.6 万个,党员 9918.5 万名。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的战斗堡垒,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但部分高校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足。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没能严格做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一直沿用传统建设理念,队伍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组织成长速度缓慢,在意识形态等工作中没有提供很好的保障。
4.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显著
思政课教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抓手;课程思政如同盐溶于水,为课堂意识形态工作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各高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政课程的创新不够;二是课程思政的改革仍不够深入,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三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不足,青年教师系统性地提升政治素质、教学能力的培训仍显缺乏。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解决策略
1.在思想上统一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
高校要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以发展的眼光深刻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是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在学校顶层设计中,系统谋划意识形态工作难点和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向广度、向深度发展。
2.在行动上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
高校要落实好意识形态领域“一岗双责”要求,领导干部要亲自抓、重点抓,把握新动向、跟进解决新问题、坚决打好主动仗,有组织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善于“蹭”重大事件节点、重要节日和重点时事新闻的热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善工作作风、服务师生需求、解决发展问题有效结合,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合情合理、平易近人。
3.在组织上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保障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要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组织要统一认识、敢于担当、勇于斗争,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提高领导能力,加强统筹谋划,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层层落实,有效监督。党员同志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内涵的了解,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主动同敌对势力作斗争,积极宣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4.在教育教学中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高校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实地参观、翻转课堂、艺术展演等多种形式,丰富思政课表现形式,做到“入脑”“入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英雄事迹、党史国情、学校科研成果等内容。同时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主流思想的认同感,树立学生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5.在网络上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既要建立好自己的新媒体宣传矩阵,积极融入师生关注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在文案推送、情景交互等形式上向“多元对话”“嵌入式表达”“生活化展示”“主动作为”“对症下药”转变[3]。同时要完善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级平台的监督,对一些违反管理机制的平台要及时督促整改甚至撤销。
六、结语
党的执政地位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否稳固,党的执政基础首先取决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否坚实。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关乎着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校必须要强化底线思维,更加主动作为、全方位管控,在新形势下牢牢守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29-33.
[2]蒋尊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18-22.
[3]何威,吴继娟.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