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下开发区产业生态重构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左延国 左艳提 孙子涵 张敏艳 许衍丽 左艺阳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河北沧州;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北沧州;河北黄骅中学河北沧州;石家庄桥西区委党校河北石家庄;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委组织部河北沧州;黄骅市职业技术教育中
引言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 年全国 232 个国家级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 16.9 万亿元,占全国 GDP 比重显著提升,但传统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选择。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更能培育新兴产业生态,重塑区域竞争格局。本文基于产业发展规律,系统探讨科技创新驱动下开发区产业生态重构的路径选择,为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创新主体培育:构建多层次创新网络
1.1 梯度化培育机制创新
创新主体是产业生态重构的核心载体,需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应建立梯度化培育机制,针对初创企业、成长企业、领军企业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对初创型科技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孵化器提供场地、资金、技术对接服务,联合风投机构建立孵化+投资模式,帮助企业跨越死亡谷;对成长型技术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在关键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布局、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对领军型龙头企业,鼓励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技术攻关,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形成技术辐射效应。
1.2 立体化平台体系建设
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创新链[1]需要系统性平台支撑。联合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加速技术转化;布局中试基地和产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二、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产业绿色智能转型
2.1 智能制造突破
技术改造是产业生态重构的关键路径,需聚焦智能制造与绿色工艺双重突破。在装备升级层面,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在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序部署工业机器人,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场地不变、人员减半、产能翻倍、协同转型”。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设备互联互通规范,为后续系统集成奠定基础。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虚拟工厂模型,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管控与优化决策。
2.2 绿色工艺革新
在工艺革新层面,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绿色化改造,通过连续流反应、干式切削等工艺减少原料消耗;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对水、电、气等资源实施动态监测,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生产体系[2],通过碳足迹追踪提升国际竞争力。
2.3 管理优化升级
在管理优化层面切实做好信息系统集成,部署 ERP、MES、WMS 等信息化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质量控制的数字化协同;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从设计、生产到回收的全程追溯;推广 5G+工业互联网应用,实现远程设备操控和预测性维护,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提升生产系统柔性化水平。
三、政策生态优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3.1 创新政策矩阵
制度创新是支撑转型的重要保障,需构建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的政策矩阵。设立产业升级专项基金,采用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建立科技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通过政策组合拳,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投入机制。
3.2 全流程服务
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同时搭建技术交易平台、人工智能专区,促进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会、技术路演等活动加速成果转化;设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专利导航、价值评估、质押融资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3]。
3.3 人才发展机制
在人才发展方面,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人才等灵活用才模式;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联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构建以成果转化效益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技术创新、专利授权、标准制定等纳入考核指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结语
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重构,是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梯度培育“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创新主体矩阵、实施智能改造工程、建立“政策计算器+数字孪生园区”服务系统的三维路径,可构建起创新引领-技术驱动-生态支撑的转型发展新格局。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发区需持续创新治理模式,才能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型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郝飞.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N]. 农村金融时报, 2025-08-11 (A02)
[2]万劲波.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J]. 科技中国, 2025, (07): 8-14.
[3]陈静,池亚星.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J].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3, (04): 21-27.
课题来源:中共河北省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 2025 年度财经领域前瞻性问题研究课题支持项目及课题编号 CJQZ-20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