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

作者

汪发

安徽省农垦集团皖河农场有限公司 安徽省安庆市 246009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类工程多建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边坡开挖成为施工中的关键环节。边坡稳定性直接关乎工程安全、施工进度与成本。若边坡开挖支护不当,易引发滑坡、坍塌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规模扩大与技术进步,对边坡开挖支护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深入研究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对保障工程顺利实施、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意义深远。

1 土方边坡开挖技术

土方边坡开挖需遵循地质力学规律,采用分层开挖与阶梯式开挖协同作业模式。分层开挖依据土体抗剪强度确定每层厚度,黏性土层控制在两米以内,砂性土层缩减至一米五以下,开挖面保持合理坡度避免应力集中。阶梯式开挖形成错台结构,每级台阶高度与土层特性匹配,台阶宽度满足机械作业与土方转运需求。开挖顺序遵循自上而下原则,坡顶截水沟先行施工防止地表水渗透软化土体。临时支护措施需与开挖进度同步实施,坡面铺设土工布结合短锚杆固定,抑制表层土体剥落。地下水位较高区域采用轻型井点降水,维持开挖面干燥状态。开挖过程中实时监测坡顶位移与深层土体形变,位移速率超限时启动坡脚反压或放缓坡比等应急措施。弃土堆放距离坡缘需大于开挖高度两倍,堆载角度小于自然休止角。雨季施工应缩短开挖工作面,开挖面覆盖防雨膜阻断雨水侵蚀。开挖完成后立即施作永久支护结构,减少土体暴露时间。技术应用需结合地质勘探数据动态调整参数,黏土与粉砂互层区域采用间隔跳挖法控制变形,膨胀土区域预留保护层人工修坡。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

2.1 锚杆支护技术

边坡支护体系中锚杆技术发挥关键承载作用,全长粘结型锚杆适用于风化岩层与密实土层,预应力锚杆多用于存在明显滑动趋势的破碎带。锚杆设计前需分析潜在滑裂面位置,锚固段长度根据岩土体粘结强度计算确定,自由段长度需超过潜在滑动体厚度。锚杆倾角宜与主控结构面呈大角度相交,间距布置考虑群锚效应避免应力叠加。施工阶段采用跟管钻进工艺成孔,破碎地层使用自钻式中空锚杆同步注浆护壁。注浆材料选用微膨胀水泥基浆液,注浆压力控制在岩体劈裂压力下限确保有效渗透。预应力锚杆张拉锁定后安装应力监测装置,锚头密封采用多层防腐措施。质量控制重点监测锚杆抗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验收标准要求残余变形量小于弹性变形量的 20% 。锚杆支护需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协同工作,钢筋网片与锚杆端部焊接形成空间受力体系。特殊地质条件下采用可拆卸式锚杆,为后期加固预留调整空间。技术应用中需动态跟踪锚杆应力变化,锚固力衰减超过 15% 时启动补张拉程序。锚杆排布方案需结合监测数据优化,坡顶位移敏感区域实施长短锚杆交错布置。验收阶段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锚固密实度,空浆区域实施二次高压注浆补强。

2.2 喷射混凝土支护

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通过高压设备将混凝土高速喷涂于边坡表面,形成一层连续且均匀的保护层,有效提升坡面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该技术特别适用于土质松散、易风化的边坡,可以快速封闭坡体表面,阻止雨水渗入并减少风化作用。此外,喷射混凝土还可以与钢筋网和锚杆结合使用,进一步增强支护效果。其快速施工、适应性强的特点,使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2.3 挡土墙支护技术

挡土墙支护根据结构形式分为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等。重力式挡土墙依靠自身重力维持稳定,适用于小型边坡;悬臂式挡土墙利用墙身悬臂抵抗土体侧压力,适用于土质较好、高度不大的边坡;扶壁式挡土墙在悬臂式基础上增设扶壁,增强稳定性,适用于较高边坡。挡土墙支护设计时,根据边坡地质条件、高度、荷载等因素确定结构形式与尺寸,进行稳定性计算。施工时,保证基础牢固,墙体砌筑或浇筑质量符合要求,做好墙后排水设施,防止积水对墙体产生不利影响。

3 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应用要点

3.1 加强前期勘察与设计优化

前期勘察与设计是边坡开挖支护技术成功实施的基础。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为支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全面还原地形、岩土分布及地下水状况,使设计方案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而数值模拟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边坡的受力状态和变形规律,优化支护结构的参数配置,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试错成本。此外,设计阶段应注重对潜在风险的预估,通过多学科协同合作(如地质学、力学和环境工程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支护方案。在勘察过程中,还需采集更多高精度数据,以确保支护设计既符合地质条件,又具备经济性。

3.2 实时数据分析与反馈控制机制

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边坡位移、应力、变形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将分析结果反馈到施工控制中,从而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跟踪评估。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施工人员能够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适应边坡的实际情况,进而保证施工安全。上述的反馈控制方法是基于自动化技术的支持,通过对边坡施工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进而优化边坡支护参数。两者密切配合,减小了边坡滑移的可能,保证了边坡施工的安全,为边坡的稳定施工提供了保障。其不仅提高了安全施工水平,也为复杂边坡施工提供了技术依据。

3.3 加强边坡支护技术的标准化与制度建设

首先,制定涵盖设计、施工和监测等全流程的技术规范,对支护方法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以及验收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类型的支护方式,如喷锚支护、锚杆支护等,制定相应的设计与施工规范,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依据最合适的技术方案进行施工。其次,加强行业监管与评估机制,确保技术规范的落实,提升工程质量。通过定期检查、审查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实施情况,确保各项标准得到严格执行。此外,还应设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避免施工中的技术偏差与安全隐患。最后,推动支护技术的技术积累与成果共享,通过行业协会或技术平台发布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例如,通过举办技术交流会、论坛或在线平台,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分享在边坡支护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结语

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工程安全与质量。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要求与现场情况,合理选择与应用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与监测,做好施工后维护与管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稳定,推动工程顺利建设与长期运行。随着科技进步,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代屯龙.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技术的应用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2024,40(S2):68-70.

[2]赵建梅.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水上安全,2024,(13):179-181.

[3]周珣.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