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优化作业,推动高效

作者

吴毅仪

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初级中学526114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确保教学质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设计与实施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存在“一刀切”、机械重复、脱离实际等问题,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结合教学实践,从分层设计、生活应用、形式创新和精准反馈四个维度,系统探索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分层设计:实现因材施教的精准适配(一)优化分层依据:多维学情诊断

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科学分层,教师不能单纯的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来划分,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还有学习习惯。比如教师把对知识理解不扎实,需要更多巩固练习的学生划分到基础巩固层(A 层);把能掌握基本内容,但是灵活运用能力不足的学生划分到能力提高层(B 层);把数学基础牢固、思维活跃度的学生划分到拓展创新层(C 层)。

(二)优化作业结构:弹性任务体系构建

在分层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优化作业结构,构建弹性任务体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思维训练。对于 A 层的学生,教师要直接对应教材例题和课后基础练习,重点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简单应用能力,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题型,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最核心的数学技能。针对 B 层学生,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注重知识迁移,可以设计教材习题的变式训练,适当增加实际应用场景,如在几何证明中增加辅助线运用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实现从“懂”到“会用”的跨越;对于 C 层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数学活动”和“阅读与思考”栏目,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

例如教师在教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A 层:已知在△ABC 和△DEF 中, AB=DE , ∠B=∠E , BC=EF ,根据SAS 判定定理,证明△ABC≅△DEF,并写出证明过程。

B 层:工人师傅要测量河两岸 A、B 两点的距离。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 A 和 B 的点 C,连接 AC 并延长到 D,使 CD=CA ;连接 BC 并延长到 E,使 CE=CB ,连接 DE。试说明测量出 DE 的长就是 AB 的长。

C 层:在△ABC 和△DEF 中, AB=DE , AC=DF , ∠B=∠E ,但△ABC与△DEF 不全等(即 SSA 不能判定全等)。若限定 ∠B 和 ∠E 为直角,是否能证明全等?结合 HL 定理说明理由。

二、优化内容设计:强化生活应用的实践性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要接地气、重实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可以抓住两个关键点来设计作业,让数学知识活起来、用起来。一是设计生活场景类作业,选取购物消费、交通出行、资源分配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例如学完一次函数之后,教师没有急着布置枯燥的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当回“家庭财务顾问”:现在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手机套餐,月租费、流量包、通话时长各不相同,到底选哪个最划算?或者教师设计“超市促销活动方案设计” 作业,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方程等知识,制定最优惠的购物策略。二是开展项目式实践作业,结合跨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探究任务。如在学习统计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校园垃圾分类情况调查”项目,从设计问卷开始,到挨个班级收集数据,再到用平均数、众数分析结果,最后给学校提改进建议——这一套流程下来,学生们已经完全熟练掌握了统计知识。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则让学生测量校园内建筑物、树木的高度,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进行计算。

三、优化形式设计:创新多元作业形态

做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能力的契机。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需突破传统书面习题的单一形式,通过多元化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作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桥梁。

教师可以从三个维度创新作业形式。一是引入游戏化设计,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游戏中,例如设计“函数迷宫闯关”桌游,学生要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开谜题才能前进;或开展“几何图形拼图竞赛”,学生通过拼接不同形状的纸片,探索图形面积、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二是增加可视化表达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短视频、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解题思路。比如教师让学生制作“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思维导图,用严密的逻辑展示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或是让学生录制 3 分钟解题视频,详细讲解一道几何证明题的推理过程,锻炼他们的逻辑表达能力。三是设计合作探究型作业,教师布置需要小组协作完成的项目,如“校园花坛设计方案”,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几何、测量、预算等知识,分工合作完成花坛形状规划、材料计算、成本估算等任务,并展示成果。

四、优化反馈设计:构建精准评价机制

作业反馈是连接“教”与 “学”的关键纽带,更是 “双减” 背景下优化学习路径、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精准的作业反馈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还能助力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教师的作业反馈应该做到两个“精准”:首先是时效精准,作业批改贵在及时,教师最好能在当天或次日完成反馈,确保学生对作业内容记忆犹新时就能获得指导;其次是内容精准,教师不能简单打勾画叉,要用“解题思路+知识要点+改进建议”的三段式评语法,比如教师在批改二次函数应用题时,可以标注“建立坐标系很规范,但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样的具体的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建立“成长档案”,通过连续记录学生的作业表现,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轨迹图,这样能清晰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第二,教师还可以开展“生生互评”,定期组织小组作业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互相批改中取长补短,既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最后教师还要实施“错题会诊”,也就是将典型错误归类整理,通过课堂上的集体诊断,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盲点和思维误区。这些反馈策略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判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当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作业反馈,并据此调整学习方法时,作业就真正发挥了“以评促学”的作用。

结语

本研究提出的分层设计、生活应用、形式创新和精准反馈四大策略,在实践中已显现出良好的实施效果。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支持,生活化作业使数学学习更具现实意义,创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准反馈则为学习路径的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未来,教师应当保持开放创新的态度,不断优化作业设计,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作业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郑珊.“双减”视角下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对策分析[J].理科爱好者,2022(06):118-120.

[2]郑宏宝.“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思考.教师报第 2984 期(2021 年 10月 10 日).

[3]陈于青.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中学数学,2022(2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