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李诗婧 李雪盈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幼儿行为习惯具有“易形成、易改变”的特点,学前阶段形成的习惯会内化为稳定的行为模式,影响其入学后的学习态度、生活自理与同伴交往。当前,部分幼儿园与家庭在习惯培养中存在“重说教、轻实践”“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幼儿习惯培养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行为混乱。因此,深入探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构建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实现学前教育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核心范畴

1.1 生活自理习惯

生活自理习惯是幼儿独立生活的基础,核心包括个人生活管理与时间管理能力。个人生活管理习惯如自主穿衣、洗漱、整理玩具,能帮助幼儿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增强独立性;时间管理习惯如规律作息(按时起床、午睡)、按流程完成生活任务(如饭前洗手、饭后擦嘴),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任务执行力,为入学后适应集体生活奠定基础。

1.2 学习准备习惯

学习准备习惯侧重培养幼儿的“学习素养”,为后续学科学习打基础,主要包括专注力与学习兴趣培养。专注力习惯如在游戏或绘本阅读中保持注意力集中、不随意中断活动,能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习惯如主动探索新事物(如观察自然现象、提问“为什么”)、愿意参与益智游戏(如拼图、积木搭建),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避免入学后出现“厌学”情绪。

1.3 社交礼仪习惯

社交礼仪习惯是幼儿融入集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涵盖待人接物与同伴互动两方面。待人接物习惯如主动问好、使用礼貌用语(“谢谢”“对不起”)、尊重他人(不打断别人说话),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印象;同伴互动习惯如愿意分享玩具、合作完成游戏、用语言沟通解决冲突(而非哭闹或攻击),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同理心,减少社交矛盾。

二、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现存问题

2.1 培养方式“重说教、轻实践”,缺乏游戏化引导

当前部分教育者与家长在习惯培养中过度依赖“口头说教”,忽视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例如,培养“整理玩具”习惯时,仅反复提醒幼儿“要把玩具放好”,却未将整理行为设计为游戏(如“玩具回家比赛”);培养专注力时,强制幼儿长时间静坐阅读,而非通过趣味绘本、动手游戏吸引幼儿主动专注。这种方式易导致幼儿对习惯培养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将行为内化为习惯。

2.2 家庭与幼儿园培养标准不统一,形成“习惯断层”

家庭与幼儿园在习惯培养标准上的不一致,是导致幼儿行为混乱的重要原因。例如,幼儿园要求幼儿自主穿衣、吃饭,而家庭中家长因“嫌麻烦”或“担心孩子弄脏”,仍代劳穿衣、喂饭;幼儿园强调“分享玩具”,而家庭中家长过度溺爱,让幼儿独占玩具。这种“园里一个样、家里一个样”的情况,使幼儿难以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甚至出现“选择性执行”(仅在幼儿园遵守规则),影响习惯培养效果。

2.3 忽视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

幼儿在性格、能力、家庭环境上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但部分教育者与家长未充分关注这种差异,采用统一的培养节奏与要求。例如,对性格内向、动作较慢的幼儿,与活泼外向、动作敏捷的幼儿设定相同的“穿衣时间标准”;对缺乏安全感、不愿分享的幼儿,强迫其“必须分享玩具”。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不仅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还可能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加剧其对习惯培养的抗拒。

三、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3.1 依托游戏化教学,让习惯培养“有趣、可参与”

幼儿园与家庭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习惯培养融入游戏活动,提升幼儿的参与意愿。在幼儿园,可设计主题游戏活动:培养生活自理习惯时,开展“小厨师做饭”“娃娃家整理”等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模拟情境中练习穿衣、整理;培养专注力时,组织“找不同”“拼图比赛”等益智游戏,通过趣味任务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家庭中,家长可将日常任务转化为亲子游戏,如“整理玩具时比赛谁放得又快又好”“吃饭时玩‘认识蔬菜’的问答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养成习惯。

3.2 构建家园协同机制,实现培养标准“一致、连贯”

家庭与幼儿园需建立紧密的协同机制,确保习惯培养标准统一。一方面,幼儿园定期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线上平台,向家长传递科学的习惯培养理念与具体标准(如“如何引导幼儿自主穿衣”“家庭中需遵守的作息时间”),避免家长因认知偏差导致培养方向错位;另一方面,家长主动反馈幼儿在家的习惯表现(如“是否主动洗手”“是否愿意分享”),与教师共同分析问题、调整策略。此外,可设计“家园习惯培养手册”,记录幼儿在园、在家的习惯养成情况,实现培养过程的连贯追踪。

3.3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渐进式”培养

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需采用“个性化目标+渐进式引导”的培养方式。首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明确其习惯短板与能力基础:对动作慢的幼儿,降低“穿衣速度”要求,先实现“自主穿衣”,再逐步提升速度;对不愿分享的幼儿,先从“愿意让同伴触摸玩具”开始,再过渡到“主动分享”。其次,采用“正向激励”强化良好行为:对幼儿的每一点进步(如“今天自己穿了鞋子”“主动说了谢谢”),及时给予具体表扬(“你今天自己穿鞋子,真能干!”),或通过贴纸、小红花等奖励方式,增强幼儿的成就感,激发其持续遵守习惯的动力。

结论: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需家庭、幼儿园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核心在于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采用游戏化、个性化的科学方式。当前培养中存在的“重说教轻实践”“家园标准不一”“忽视个体差异”等问题,制约了习惯培养效果。通过依托游戏化教学、构建家园协同机制、实施个性化引导,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生活自理、学习准备与社交礼仪习惯。研究表明,科学的习惯培养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当下适应能力,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学前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苏志平.浅析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智力,2023(13):183-186.

[2]白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育幼儿的行为习惯[J].科幻画报,2022(08):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