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王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中心小学223900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教育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天然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渗透方式单一等。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故事、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探讨,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学习《普罗米修斯》,学生能体会到主人公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培养正义感和责任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关注和满足,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关的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语文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情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心理健康教育则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找准渗透切入点
语文教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找准渗透切入点。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心态;在记叙文教学中,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法。
(二)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想法、分享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态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教师要注意使用亲切、鼓励的语言,保持和蔼可亲的教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三)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促进情感表达与心理疏导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如励志故事、名人传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布置以“我的烦恼”“我的快乐”等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内心的情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批改作文和日记时,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支持。
(五)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心理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家长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家校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挖掘教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家校合作等多种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让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将更加紧密,我们应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融合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昌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85-86.
[2]窦艳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课外语文,2021(2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