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卞海霞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7

1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难题

1.1 设施布局失衡制约老年人生活质量

设施布局失衡主要体现在空间可达性与功能适配性两个维度。一方面,老旧社区医疗护理类设施严重短缺,迫使高龄老人长途奔波就医。另一方面,新建大型居住区文娱设施闲置率高,未能有效激活社会参与。这种错配直接导致三类后果,即基础医疗服务获取成本增高加剧健康风险,社交隔离引发心理抑郁倾向,日常活动半径收缩降低生活自主性。其本质是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缺乏对老年群体行为特征的精细化响应。

1.2 优化路径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完善

现有优化实践过度依赖政府单边推进,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存在制度性障碍。开发商因配建标准缺乏弹性消极应对,社会组织受限于准入资质难以承接服务,社区居委会则困于行政事务无力组织需求调研。关键矛盾在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决策缺少居民听证程序,企业参与缺乏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社区资源整合缺少法律授权。这种碎片化治理模式导致设施改造与老年人实际需求错位,亟需构建权责明晰的协同框架。

2 设施布局优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2.1 健康保障效能的显著提升

优化布局直接压缩关键服务的获取成本。社区医疗点覆盖半径缩短后,慢性病复诊配药从跨街区奔波变为下楼可达,提高用药依从性。助餐点与家庭医生工作站联动,既能及时监测营养不良风险,又避免老人自行烹饪的安全隐患。这种“医养到家”模式尤其保障失能半失能群体的基本生存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因就医延误导致的健康恶化。

2.2 社会参与网络的持续激活

均衡布局的文娱设施创造代际融合契机。社区书屋与健身角取代封闭的老年活动室,吸引孙辈陪同参与。多功能广场白天开展太极拳教学,晚间组织广场舞,形成全龄段共享空间。这种设计打破“养老设施 隔离区”的刻板印象,使老年人在接送孩童、参与节庆活动等日常场景中自然重建社会角色,有效抑制“退休综合征”引发的自我价值感流失。

2.3 心理安全感知的系统性增强

适老环境改造带来深层心理抚慰。步行路径增设休憩座椅和防滑处理,让腿脚不便者敢独自出门;智慧呼叫装置与中心服务站直连,降低意外跌倒无人救助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常驻服务人员形成“熟人社会”,老人买菜时顺道量血压、话家常的微互动,既消除数字鸿沟焦虑,又重建社区归属感——这种“被看见的安全”正是精神健康的核心支撑。

3 布局优化的社会治理路径

优化设施布局需突破传统行政主导模式。关键在于将空间规划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多元主体活力。街道应牵头建立需求响应平台,动态收集老年人活动轨迹与服务反馈,引导物业企业转型为养老管家,整合社区闲置空间提供助浴代购等增值服务,形成可持续的运营生态。

3.1 空间重构策略

空间重构重在提升资源适配性。推行分级配置标准,即高龄密集区优先布局医疗护理站,新建社区强制预留复合型场地。创新存量改造模式,将废弃报亭改建为助老驿站,利用社区边角地增设适老化休憩点。核心是建立“步行可达性”评估机制,确保所有设施与住宅无障碍联通,尤其消除主干道、台阶等物理阻隔,让轮椅使用者平等获取服务。

3.2 治理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聚焦责任重构与动力激活。建立“三驾马车”协同框架,即政府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安全底线,企业通过服务外包获得长期收益,社区居委会转化为质量监督方。关键突破在于设计激励相容政策,如将设施使用率纳入物业费浮动标准,对提供志愿服务的居民给予医保额度奖励。同时建立弹性退出机制,对连续评估不合格的社会组织及时替换。

4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

4.1 基础保障维度

基础保障的核心是降低生存风险。医疗站点嵌入社区使高血压等慢病监测日常化,避免病情恶化急诊。助餐中心配建送餐车队覆盖楼栋,解决雨雪天取餐难题。更关键的是通过智能手环等适老科技,将跌倒预警与家庭医生终端直连,形成 24 小时应急响应网。这种托底式服务让脆弱老人敢独居、子女能安心,实质延长居家养老周期。

4.2 社会参与维度

社会参与重建依托场景再造。打破专属老年活动室的封闭性,在社区花园增设代际互动区:早晨成为太极教学场,放学时段转化为祖孙共读角。重点培育“银龄导师”机制,鼓励退休教师开设手工课、老医师指导健康操。这种设计使老年贡献被看见,在传授技能中重获社会认同,有效缓解"无用感"导致的心理衰退。

4.3 心理赋能维度

心理赋能源于环境安全感与自主权双重提升。适老化改造让楼道扶手、防滑通道成为隐形守护,消除出行恐惧;智慧呼叫装置提供“一键应答”的心理支撑。更深层改变在于服务人员固定化,熟悉的面孔建立情感联结,日常问候量血压的微互动重建社区归属。当老人自觉被看见、可求助,才能真正拥有在熟悉环境终老的尊严感。

5 政策建议

推动养老服务从“单点供给”转向“系统治理”,需构建三大支柱:制度设计明确各方权责边界,主体激活释放市场社会潜能,技术赋能提升供需匹配精度。关键在于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将人口结构变化、设施使用热力图等数据转化为规划调整依据,避免运动式改造造成的资源错配。更需强化街道统筹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资源调配中枢。

5.1 制度设计

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构建刚性约束与弹性适应并存的框架。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制度:责任清单规定街道属地管理义务,权利清单明确社会组织运营自主权,负面清单划清安全红线。重点将设施布局纳入文明城市考核指标,对连续不达标的街道主要领导实施问责。同步建立五年期规划动态修订机制,根据老年人口流动情况及时调整服务半径标准。

5.2 技术赋能

技术应用须聚焦破除信息孤岛与响应迟滞。开发社区级养老数字孪生平台,整合民政补贴发放、医疗预约、餐食预订等模块,实现“指尖办理”。为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感应终端,跌倒预警自动推送至子女手机和社区服务站。关键在街道设立智慧调度中心,通过算法分析助餐配送路径、活动室使用峰值,动态优化服务供给节奏。

6 结束语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本质是空间正义理念的实践延伸。本研究揭示,通过建立弹性规划机制与政社企协同网络,可系统性提升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社会参与度及心理安全感。未来政策需突破“重建设轻运营”的传统路径,将动态需求响应纳入街道治理核心议程,同时以智慧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唯有将设施布局从工程命题转化为治理命题,才能真正实现“家门口的幸福养老”——这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技术方案,更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参考文献:

[1]杨雪怡.石家庄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24.

[2]陈雨薇.基于供需匹配的西安莲湖区西关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3]秦磊.扬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23.

[4]邓保国,余泽梁.社区各类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以需求响应为视角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21,(09):120-13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