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措施分析
王宋嘉
云南广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红河 661100
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日趋复杂化、高层化、大跨度化,建筑结构所处的内外环境日益恶劣,这对结构的抗裂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设计、施工、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裂缝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建筑的安全耐久和正常使用。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美观,而且为外界腐蚀介质入侵提供通道,加速结构劣化,缩短使用寿命。同时,裂缝的出现还意味着结构预制应力的损失,刚度和承载力的下降,结构的正常受力被扰动,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裂缝机理、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保障结构安全、延长建筑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结构裂缝的类型与原因分析
(一)建筑结构裂缝的主要类型
根据裂缝的成因、性质和表现形式,建筑结构裂缝可大致分为非结构性裂缝和结构性裂缝两大类。非结构性裂缝主要包括沉降裂缝、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多发生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应力集中区域,呈现斜向、阶梯状或八字形;收缩裂缝源于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形态无序、走向杂乱;温度裂缝则因温度应力超过构件抗裂极限而产生,分布广泛但宽度较小。而结构性裂缝则源于外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内力超过其承载能力,直接影响结构安全性。
(二)建筑结构裂缝的形成原因
1.设计因素
不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是引发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人员如对建筑所处环境、荷载分布、材料性能等认识不足,易导致结构布置不当、构件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而引发应力集中、变形过大而产生裂缝[1]。此外,混凝土参数如强度等级、坍落度选择不合理,以及预应力设计中预应力筋配置、张拉控制方面的缺陷,也可能成为裂缝的诱因。
2.施工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防止裂缝的关键。如施工现场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二次浇筑衔接不严密,极易埋下裂缝隐患。此外,养护不及时、养护时间不足等也会影响混凝土内部水化进程,引发温度应力或干缩应力裂缝。钢筋绑扎不牢、保护层不足、钢筋锈蚀等也可能导致结构性裂缝发生。
3.材料因素
混凝土的质量对控制裂缝至关重要。原材料如水泥、砂石、外加剂等的品质参差不齐,或配合比设计不当,会降低混凝土的可靠性。比如骨料的粒径、含泥量不满足要求会减弱混凝土内聚力;水泥品种选择不当、用量过大则易产生过多的水化热导致温度裂缝[2];掺外加剂种类或掺量不合理也会影响混凝土性能,增大开裂风险。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措施
(一)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工程抗裂性能的高低。设计者首先应审时度势,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力求结构布局简洁合理,最大限度规避应力集中、约束变形等诱发裂缝的不利因素。对于难以避免的薄弱部位,可通过合理配筋、增设抗裂构造等方式加以补强。其次,混凝土设计参数的选定要严谨细致,不仅要满足承载力要求,还要兼顾施工便利性和耐久性需求。具体而言,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结构受力特点相匹配,一般梁、板、柱可选用 C30\~C40,剪力墙、基础等重要构件可适当提高一个等级;坍落度则要权衡和易性与离析稳定性,通常控制在 160mm~200mm 为宜。再者,对于预应力结构,应审慎论证预应力筋的配置方案,合理把控张拉力和伸长量,确保预应力体系的可靠传递和耐久稳定。同时应估算温度应力、收缩徐变等效应的影响,酌情采取设缝、限位拉杆等措施化解多余约束力。
(二)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工程施工是结构设计的延伸和体现,事关建筑质量的优劣。施工单位要健全质量管控体系,细化操作规程,确保每个工序都严丝合缝、万无一失。尤其是混凝土浇筑这一核心环节,从原料把关、配比拌制到运输、浇筑、养护,必须环环紧扣、步步到位。浇筑时要合理控制分层厚度和间歇时间,振捣要均匀彻底且快插慢拔,防止漏振、欠振导致蜂窝麻面、离析裂缝等质量缺陷。事后养护要及时覆盖洒水,保温保湿,并视气温、风速等因素适时调整洒水频次和时长,既要防止暴晒急冻引起表面裂缝,又要避免养护不足导致内部干缩开裂。此外,大体积混凝土、复杂节点等特殊部位应采取专门的工艺措施。如采用分块浇筑、设置冷却水管、掺加缓凝剂、二次振捣等方法控制温度裂缝;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聚丙烯纤维可显著改善抗裂韧性;钢筋绑扎要牢固规范,保护层厚度要严格把控,最大限度防患钢筋锈胀开裂于未然。
(三)严格材料质量控制
优质的混凝土来源于对各组分材料的精心甄选和科学调配。品控部门要对进场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原料逐一检测,淘汰劣质料源,并择优选用。例如,宜选用中粗砂连续级配、含泥量 <3% 的优质河砂,连续级配的碎石最大粒径以小于结构最小尺寸的 1/4 为宜。对于减水剂、引气剂等外加剂,应结合工程实际,反复对比筛选,严控掺量避免过犹不及。如萘系高效减水剂常选用聚羧酸型,掺量以 1.5%~2.5% 为宜,过量则易致凝结延缓、强度降低等问题。配合比设计是决定混凝土品质的关键一招,设计者要立足工程条件,兼顾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性能要求,优选各项参数指标。如高强混凝土可将水胶比控制在 0.35 以下,掺加 20%~40% 粉煤灰或矿粉改善和易性,必要时开展配合比优化试验,以期达到高性能、低收缩、防开裂的目标。
(四)采取必要的辅助措施
面对不同的工程部位和环境条件,还应因地制宜地补充一些辅助手段,进一步夯实抗裂基础。如在薄弱节点、施工缝处设置钢筋网片或螺栓锚固,增强整体受力性能。又如在温度应力集中的厚板、外墙等处,可布置冷却水管网络,循环通水降温;或在浇筑时预埋冰块吸热,内置测温探头实时监控,将峰值温差控制在 25°C 以内。针对外墙、屋面等热工薄弱部位,应在内外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层,如 80mm 加气混凝土保温板、 50mm 厚挤塑聚苯板等,延缓热量流动,缓解温度应力。对于新老混凝土、不同材料间的连接部位,则应合理设置后浇带或伸缩缝,宽度应大于 500mm ,二次浇筑间隔以 7d\~15d 为宜,缝内填充柔性材料,既分割约束又防止异物入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裂缝是一个涉及设计、施工、材料、环境等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其防治需要全过程、全要素、多角度的系统工程。设计者应审时度势,优化结构布局,合理选材配筋,为抗裂夯实基础;施工者应尽善尽美,严控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将裂缝消灭在摇篮里;材料供应商应诚信经营,严把质量关,为工程提供优质原料;建设、监理单位应尽职履责,严抓质量安全,为防裂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 恩 广 . 建 筑 结 构 设 计 中 控 制 裂 缝 的 措 施 分 析 [J]. 石材,2025,(03):70-72.
[2] 王 江 艺 . 建 筑 结 构 设 计 中 控 制 裂 缝 的 措 施 分 析 [J]. 居业,2023,(1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