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的常见错误及对策分析

作者

安赫鲁玛

土默特右旗民族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包头 014100

引言:

在我国蒙古族聚居的自治区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蒙汉双语公示语作为公共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播与民族交流的重要使命。它的存在能够帮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群平等获取公共信息,保障社会生活的便利与公平。然而,当前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错误频发,既有由于译者语言能力不足、翻译流程不规范导致的技术性问题,也有由于忽视文化背景与语境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部分错误甚至会影响信息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降低公众对公示语的信任度。尤其是在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对外开放程度高、文化交流频繁的场所,公示语的翻译质量不仅关乎服务体验,更直接影响地区形象与民族关系的和谐。基于此,系统梳理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中常见错误并提出改进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中的常见错误

1.1 词汇误译问题

在蒙汉双语翻译中,词汇误译是最为常见且直接影响理解效果的问题之一。部分译文由于对汉语原词的语义理解不够准确,导致蒙语译文与原意出现偏差。 行”被错误译为表示“建议绕行”的词语,使得蒙语使用者在理解时产生歧义。此外 能选择符合蒙语使用习惯的词汇,直接套用汉语表达方式,造成语义不自然或生硬。其原因 领域词汇储备、未能参考权威双语词典、翻译前缺乏语境分析等。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公示语中,如交通标识、医疗指引等,词汇误译会带来实际使用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1.2 语法结构不当

语法错误在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中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句法结构和语序安排上。由于汉语与蒙语在语法体系上差异显著,汉语多采用主谓宾结构,蒙语则更强调主宾谓或后置修饰语的表达,因此在直接套译时容易出现语序颠倒、逻辑混乱的情况。例如,某些以汉语为蓝本的蒙语译文保留了汉语的语序,导致句子在蒙语中不符合语言习惯,从而影响阅读流畅度。此外,时态、数词一致性以及助词使用不当也是常见问题。这类错误的出现不仅影响译文的语言质量,还会在无形中降低公示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二、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问题的文化成因

2.1 忽视文化背景差异

蒙汉双语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深度对话与相互理解。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部分译者过分注重字面意义的传达,忽略了文化语境和情感色彩的匹配。例如,在涉及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公示语翻译中,若未充分考虑蒙语使用者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观念,可能导致译文在语义准确的情况下却失去了文化认同感与情感共鸣,甚至引发误解或反感。这种忽视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差异的做法,容易削弱公示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实用效果,不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文化交流与理解。

2.2 缺乏统一规范与权威标准

当前,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权威参考标准,导致翻译用词、语法甚至拼写存在多样化和随意性。同一条信息在不同场所可能出现不同的译法,增加了公众理解的难度。这种标准缺失不仅影响了信息传递的一致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翻译错误的发生频率。

2.3 翻译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译文的质量。然而,一些承担蒙汉双语翻译任务的人员缺乏系统的双语教育背景或专业培训,只是依靠个人生活经验进行翻译,难以保证准确性与规范性。在公共事务中,这种不专业的翻译往往缺乏审校环节,错误一旦出现在正式场合就会被广泛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三、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的对策与优化路径

提高蒙汉双语公示语翻译质量,需要从制度、技术与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综合施策。首先,应建立统一的翻译规范与权威标准,制定覆盖常用公示语的双语词汇库和表达模板,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以保证信息传递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其次,要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考核,提升其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力以及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高校与政府合作建立蒙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定期培训与交流,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供给机制。同时,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开发功能完善的智能翻译与审校平台,实现机器翻译与人工校对相结合,提高翻译效率与准确性。此外,在翻译实践中应重视文化背景的融入,确保译文不仅在语言上准确无误,更在文化表达上符合蒙语使用者的习惯与认知,从而增强公示语的亲和力、实用性与社会认可度。

四、结论

蒙汉双语公示语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与跨文化沟通的顺畅度。当前存在的词汇误译、语法不当、文化缺失等问题,反映出翻译标准缺失、人员素养不足及文化适配性不足等深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完善的翻译规范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翻译与审校水平,并在翻译中充分融入文化背景,确保语言与文化双重准确传达。只有这样,才能使蒙汉双语公示语真正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服务公众生活、促进民族交流、展示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孙美名,布音其其格,哈斯.基于知识图谱的蒙汉双语五畜主题问答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3(04):39-49.

[2] 吴 海 茹 , 李 贺 , 邹 晨 , 等 . 文 化 生 态 视 域 下 蒙 汉 双 语 字 体 适 配 设 计 研 究 [J]. 包 装 工程,2025,46(08):317-324.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5.08.029.

[3]伊伯乐,许鹏,舒洋,等.蒙汉双语授课“森林防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23,(02):90-92.DOI:10.16400/j.cnki.kjdk.2023.2.029.

[4] 孙 美 名 . 基 于 知 识 图 谱 的 蒙 汉 双 语 五 畜 领 域 自 动 问 答 的 研 究 [D]. 内 蒙 古 师 范 大学,2022.DOI:10.27230/d.cnki.gnmsu.2022.0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