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机电一体化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分析

作者

李野

身份证号码:130681198411080815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与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机融合,实现了设备的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度自动化运行。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宛如神经末梢与感知中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实时获取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类物理量信息,如位移、速度、压力、温度、力等,并将其准确地转换为电信号,为后续的控制与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因此,深入研究机电一体化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现有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实现更高程度的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奠定坚实基础。

1 机电一体化中的传感器

传感器的种类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按传感器的输入量分类:可分为温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温敏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温度,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以及工业生产中的温度监测与控制;光敏传感器则对光强变化敏感,常用于自动照明系统、光电计数器等设备中。

按输出量形式分类:分为模拟传感器和数字传感器两类。模拟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为连续形式的模拟量,其信号变化能够连续反映被测量的变化情况;数字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为离散形式的数字量,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便于数字系统处理等优点,在现代智能设备中应用广泛。

按工作原理分类:有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等。电阻式传感器利用电阻值随被测量变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如电阻应变片可用于测量力、压力、应变等物理量;光电式传感器则基于光电效应,通过检测光信号的变化来测量被测量,常见于光电开关、条形码扫描器等设备中。

按传感器的基本效应分类: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物理传感器依靠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变化或转换元件的结构参数变化来实现信号变换,是机械工程中常用的传感器类型;化学传感器通过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的电化学反应来实现信号变换,常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如气体传感器可检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活性物质选择性的识别来实现对生物化学物质的测量,在医疗诊断、生物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血糖仪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与酶发生反应产生的电信号来测量血糖浓度。

2 机电一体化中的传感器检测技术

2.1 接触式检测技术

接触式检测技术是通过传感器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测量物体表面的物理量变化。其原理通常是利用被测物理量(如位移、力、压力等)引起传感器机械结构的变形或电气参数的变化,进而实现测量。接触式检测技术的优点是测量精度较高,尤其适用于对静止或低速运动物体的精确测量,且可测量的物理量范围较广,能获得较为详细的表面信息。然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传感器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对被测物体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例如接触力可能导致物体变形,影响测量准确性;对于高速运动物体或柔软物体的测量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如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等),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可能受到影响。

2.2 非接触式检测技术

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则是通过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不发生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测量,主要利用电磁场、光学、声学等原理实现对物理量的检测。例如,电容式传感器通过测量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位移、厚度等物理量;光电传感器利用光的发射、接收和反射等原理,检测物体的位置、速度、颜色、表面缺陷等信息;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测量物体的距离、厚度、物位等参数。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会对被测物体产生接触力干扰,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以及柔软、易碎物体的测量,可在恶劣环境下(如高温、高压、强腐蚀等)工作,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但其测量精度相对较难控制,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如灰尘、烟雾、光线强度等)的影响,且在测量一些微小物理量或高精度要求的场合,可能不如接触式检测技术稳定和精确。

2.3 光纤传感器检测技术

光纤传感器是基于光纤的特殊光学性质,将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转换为光纤中光的相位、强度、波长等特征参数的变化,从而实现对物理量的检测。其原理主要包括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干涉仪传感器等类型。光纤光栅传感器利用光纤光栅的布拉格波长与被测物理量(如应变、温度等)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布拉格波长的漂移来获取物理量的变化信息;光纤干涉仪传感器则是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当被测物理量引起光纤长度或折射率变化时,导致干涉光的相位变化,通过检测相位变化实现测量。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电绝缘性好、耐腐蚀、高灵敏度、高精度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在恶劣环境(如强电磁干扰、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场所)和特殊结构(如小型化、分布式测量)下的物理量测量,且可实现多点复用和远距离传输,为大型结构健康监测和分布式参数测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由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集成了传感器、微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等功能单元。它们以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网络,通过多跳路由的方式将采集到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声音等)传输到汇聚节点,最终实现对大面积区域或复杂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部署灵活、易于扩展、自组织能力强、无需布线等优点,可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临时性监测任务,降低了监测成本和维护难度。然而,由于节点资源受限(如能量、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有限),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网络安全等方面面临挑战,需要采用有效的协议和算法进行优化和管理。

3 结论

综上所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传感器作为系统的感知器官,其多样化的类型和不断优化的性能为获取丰富的物理量信息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各种检测技术则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测量需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精确监测和有效控制。从高精度的接触式检测到灵活便捷的非接触式检测,再到具有特殊优势的光纤传感器检测和适应复杂环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技术,它们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不断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靠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刘健,何海洋.机电一体化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J].电子技术,2023,52(12):378-380.

[2]南志超,叶续雷,张阿丰,等.机电一体化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分析[J].模具制造,2025,25(06):186-18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