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6S 管理模式在消化内镜中心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

段蕾

无锡市新吴区新瑞医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消化系统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诊疗主要依靠消化内镜技术,且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中心作为医院的重要平台科室,其护理质量的提升成为重要管控项目,与患者的诊疗安全和就医体验密切相关[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消化内镜中心往往面临环境复杂、设备繁多、操作流程严格等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而近年 6S管理模式的普及为消化内镜中心护理质量管控提供了全新思路,但具体应用研究仍有不足[2]。鉴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对比分析,并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评估 2024 年 1 月\~2024 年 7 月常规管理模式及 2024 年 8 月 ~2025 年 3月 6S管理模式下消化内镜中心 20 名医护人员护理质量。20 名医护人员中男性 4 例、女性 16 例,年龄均值( 26.48±1.74 )岁(范围在 22 岁\~36 岁之间)。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在消化内镜中心连续工作的在职医护人员;对试验内容知情,自愿参与意愿书;全程参与。

排除标准:研究期间离职或长期休假(≥1 个月)的医护人员;临时工;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评估者。

1.2 方法

1.2.1 常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制度规范和经验实施管控,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器械管理制度和院感防控标准,通过定期质量检查对环境卫生、设备维护和操作规范进行监督。同时,日常工作中依靠护士长的现场督导和医护人员的自主管理。

1.2.2 6S管理模式:(1)整理:要求严格区分必要与非必要物品,清除工作区域内所有冗余设备和耗材,确保诊疗空间整洁高效;(2)整顿:通过标准化定位系统对所有器械、药品和文档进行科学分类和标识管理,实现 30s内快速取用目标;(3)清扫:建立三级清洁责任制,包括操作后即时清洁、每日重点消毒和每周全面清扫,特别关注内镜储存柜、操作台面等高风险区域;(4)清洁:将前 3S成果制度化,制定可视化的工作标准和检查流程,通过颜色管理和看板系统维持规范状态;(5)素养:通过每月培训考核和日常行为督导,培养医护人员自觉遵守 6S规范的专业习惯;(6)安全:贯穿各环节,重点管控内镜洗消质量、患者身份核查和急救设备状态,建立缺陷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

1.3 观察指标

采用统一评分标准,对两种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主要是由院感科专职人员、护理部质控小组、科室护士长分别进行客观的环境管理、器械管理、操作规范 3 个方面的评估,均有提前制定好的参考

评分量表,信、效度 0.88、 0.90 。各方面总分值均在 0\~10 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用 x2 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 <0.05 为准。

2 结果

6S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评分( P<0.05) 。见表 1。

表 1 两种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本次试验显示,6S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评分( P<0.05 )。分析原因,常规管理模式下的工作流程主要依赖个人经验和习惯,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和监督机制,使得护理质量出现波动,而 6S管理通过“整理、整顿”优化了工作空间和物品管理,减少了寻找物品的时间浪费和操作中断,“清扫、清洁”建立了严格的清洁消毒制度和可视化标准,“素养”培养则通过持续培训和考核,将规范操作转化为职业习惯,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自觉性,以及“安全”要素系统性地强化了各个环节的风险管控,以上措施的综合开展和落实不仅改善了环境和工作流程,也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质量保障机制,使各项护理操作都能够尽可能达到最佳[3]。

综上,消化内镜中心护理质量管控期间 6S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云霞.6S管理模式在提高消化内镜中心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05):169-171.

[2]文方,董伟琼,赵红,等.6S管理模式在消化内镜中心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13):176-179.

[3]韩娟,韩庆,黄笑笑.6S 管理模式在消化内镜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4,21(0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