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邱培元
广东省罗定市泗纶中学 广东省罗定市 527245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导向。初中化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其课堂教学需紧跟教育趋势,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基于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等能力。深入研究相关优化策略,对推动初中化学教学高质量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与教学需求
1.1 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既能从宏观层面观察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又能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反应本质。例如,学生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时,不仅能观察到气泡产生等宏观现象,还能从离子反应的微观层面理解反应原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普遍性与规律性,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与平衡状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合理推理,构建化学知识模型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1.2 教学目标定位需求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目标需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融合。在知识层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帮助学生建立从物质性质到用途、制备的知识逻辑链。能力培养方面,注重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素养培育则要贯穿教学始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
1.3 学生能力发展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与奠基时期,其化学学习能力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化学现象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例如,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信息处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从教材、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化学信息,并进行筛选、整合和应用。合作交流能力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目标实施情况
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在目标实施上,知识传授环节通常能够较为系统地进行,教师会详细讲解化学概念、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然而,在能力培养方面,部分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不足,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核心素养渗透上,存在着将素养培养与知识教学割裂的现象,未能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素养培育自然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讲解化学实验时,仅注重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忽视了对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创新实验设计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方式应用状况
讲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仍占据一定比例,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式在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和高效性上具有优势,但容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虽已逐渐被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探究活动设计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例如,部分探究活动问题设置缺乏层次性和启发性,学生难以深入思考;或者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探究活动匆匆结束,学生无法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2.3 教学评价开展情形
目前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内容多侧重于知识掌握程度,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发展和核心素养表现关注较少。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笔试测验,缺乏对学生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主体也相对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较少开展。这种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也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优化策略
3.1 教学目标重构策略
围绕化学核心素养重构教学目标,需从整体出发,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素养维度融入教学目标之中。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可采用“知识 + 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表述方式。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力目标为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升观察和分析能力;素养目标则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实现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素养要素,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3.2 教学方式创新策略
创新教学方式可积极引入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模式。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的化学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例如,开展“探究校园周边水质污染及处理”项目,学生通过实地采样、实验分析、查阅资料等活动,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教学则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讲解“燃烧与灭火”时,创设火灾现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3.3 评价体系完善策略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遵循多元化、全面性的原则,构建包含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多维度的评价内容。除了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还应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入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记录等对学生进行持续评价;表现性评价则通过学生在实验探究、项目活动等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丰富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四、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剖析化学核心素养内涵与教学需求,结合教学现状提出的教学目标重构、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等优化策略,为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路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落实这些策略,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未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还需持续探索更有效的优化策略,推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向更高质量、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向迈进,助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初探初中化学新质课堂教学策略[J].安徽教 育科研,2025,(14):
.
[2]姚淑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N].科学导报,2025-03-25(B04).
[3]王云垚.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新智慧,2025, (0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