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数据分析的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故障处理方法

作者

焦元

大唐南京发电厂 210000

1 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概述

超超临界锅炉设备作为火力发电领域的高端装备,其工作参数通常达到主蒸汽压力 25-35MPa、温度 600-620C 的临界状态,通过提升蒸汽参数显著提高热效率至 45% 以上。该设备主要由水冷壁系统、汽水分离器、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等核心部件构成,采用垂直管圈布置方式和复合循环工作模式。由于长期承受极端高温高压工况,设备普遍采用SA-213TP347H 奥氏体不锈钢、HR3C 镍基合金等耐热材料制造,但在复杂热应力交互作用下仍面临管壁氧化剥落、高温腐蚀、蠕变损伤等特有失效风险。当前第三代超超临界技术已实现二次再热系统的工业化应用,通过蒸汽参数优化使供电煤耗降至 260g/kWh 以下,但对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核心优势为卓越能效。超超临界锅炉通过极端工况实现比传统亚临界锅炉高 5%-8% 以上的热效率提升,更高效转化燃料能量,降低单位发电碳排放。其环保特性显著,更高燃烧效率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配合先进排放控制技术抑制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生成,符合严格环保标准。超超临界锅炉的物理设计趋向紧凑模块化,节省土地资源并降低建设运行中的材料消耗,减少整体建设和维护成本。依托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调节设备参数,保障优化运行状态,提升电力生产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2 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故障数据收集

2.1 传感器选型与布置

为全面、准确地获取超超临界锅炉设备运行数据,需合理选择传感器并科学布置。在温度测量方面,选用耐高温、高精度的热电偶或热电阻传感器,布置于炉膛、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等关键部位,用于监测各受热面的壁温、蒸汽温度等参数。压力测量则采用压力变送器,安装在汽水系统的管道、联箱等位置,实时监测蒸汽压力、给水压力等。流量测量常使用孔板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分别用于测量给水流量、蒸汽流量、燃料流量等。此外,为监测设备的振动、位移等机械状态,还需布置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传感器的选型应根据测量参数的范围、精度要求以及设备运行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确保传感器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为故障数据收集提供保障。

2.2 数据采集系统构建

超超临界锅炉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边缘层、网络层与平台层构成。边缘层部署多台工业级数据采集站,每站配备 16 通道隔离型模拟量输入模块(精度达 ±0.1%FS )、32 路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及双冗余千兆以太网接口,支持 IEC61131-3 标准的信号调理功能。系统集成 OPCUA协议实现与 DCS 的实时数据交互,同步采集压力、温度、流量等过程参数及振动频谱、金属壁厚等状态量,采样频率根据参数特性分级设定(热力参数 1Hz,机械振动 10kHz)。

工业以太网采用环形拓扑,通过 IEEE1588 协议实现多节点时间同步(偏差 <1μ s),配备流量整形器保障关键数据传输。数据采用 AES-256 加密,符合 IEC62443 标准。平台层部署 TSDB 集群,设计三级存储:原始数据存 3 个月(秒级)、特征数据存 2 年(分钟聚合)、趋势数据永久保存,列式压缩提升存储效率 40% 。系统配置数据完整性验证模块,采用 CRC32校验及滑动窗口比对,丢包率超 0.01% 时自动切换冗余通道。人机界面集成三维可视化功能,实时显示锅炉数据点状态,生成 ISO13374 标准的 EHI指数。架构通过 EMC 四级测试, 100kV/m 电磁环境下保持 99.99% 数据可用性。

2.3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验证和数据补全。数据清洗是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异常值和重复数据,可采用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如3σ准则,识别并去除偏离均值过大的数据点;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如聚类分析,发现并处理数据中的离群点。数据验证则是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进行检查,通过与设备设计参数、历史数据以及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对比,验证数据的合理性。对于缺失的数据,可采用插值法、回归分析法等进行数据补全。例如,对于温度数据的缺失值,可根据相邻时间点的温度数据,利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估算。通过数据质量控制,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3 基于数据分析的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故障分析方法

3.1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大量的设备运行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律,为故障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在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故障分析中,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包括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和分类算法。关联规则挖掘可用于发现设备运行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通过分析发现当炉膛温度升高且蒸汽流量降低时,过热器管壁超温故障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从而建立故障预警模型。聚类分析则将设备运行数据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通过对比不同聚类组的数据特征,识别出正常运行状态和故障状态的数据模式,进而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故障状态。分类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可根据已有的故障数据样本,训练分类模型,对新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

3.2 机器学习算法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在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故障分析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通过对大量历史故障数据的学习,机器学习模型能够自动提取故障特征,实现故障的准确诊断和预测。例如,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超超临界锅炉故障诊断模型。将设备的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作为输入层神经元,故障类型作为输出层神经元,通过调整网络权重和阈值,使模型能够准确地将输入数据映射到对应的故障类型。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在处理具有时空特征的数据方面具有优势。CNN 可用于分析超超临界锅炉设备的图像数据,如通过对锅炉受热面的红外热成像图像进行分析,检测受热面是否存在过热、泄漏等故障;RNN 则适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学习和预测,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

3.3 故障树分析法

在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故障分析中,首先确定需要分析的故障类型作为顶事件,然后根据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以往的故障经验,找出导致该故障发生的各种原因,如部件故障、操作失误、环境因素等,并将这些原因作为中间事件和底事件,用逻辑门(与门、或门等)连接起来,构建故障树。通过对故障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清晰地了解故障的产生机制,确定故障的主要原因和薄弱环节,为制定故障预防和处理措施提供依据。

4 结束语

基于数据分析的超超临界锅炉设备故障处理方法,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全面收集、深入分析和有效利用,能够准确识别故障类型、定位故障根源,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显著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故障处理方法将在超超临界锅炉设备运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火力发电行业的高效、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大一.浅谈350MW 超临界锅炉低负荷运行锅炉设备可靠性问题及运行管理措施[J].清洗世界,2024,40(12):7-9.

[2]张道省.600MW 超临界直流锅炉结焦问题研究与治理[J].山东工业技术,2021,(01):67-70.

[3]昌学年,刘文丰,李云飞.超临界供热机组主要自动控制优化技术[J].价值工程,2020,39(3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