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驱动中小学劳动课程实践创新
陈露
深圳市龙华区华盛学校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往深层次发展,中小学劳动课程所具备的重要意义愈发突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清晰指明,应当增强劳动课程的实践特性与综合特性,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本领以及劳动精神。不过,目前有一部分中小学劳动课程还存在不少缺陷,像教学内容显得老旧、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纳知识的情形下,缺少主动投身劳动实践的热情,从而很难达成课程所设定的育人目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中,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依靠其重视实践、着重探索的长处,正渐渐成为促使劳动课程革新的关键要素。深入钻研项目化学习于中小学劳动课程里的运用,对于推动课程实践层面的创新、提高育人的品质而言,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价值。
1.项目化学习赋能中小学劳动课程的核心价值
1.1 激活学生劳动学习内驱力
以往传统的劳动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进行讲解、做出示范作为主要形式,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按照教师所展示的去模仿操作。如此,整体学习过程没有什么趣味性,也不存在什么挑战性,想要激发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学习热情,是较为困难的。而项目化学习却有着不同的方式,它通过设计一些具有真实场景的劳动项目,像“校园小菜园种植与管理”“家庭旧物改造”之类。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成了项目实施的核心主体。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整体过程当中,他们需要自己去做规划、主动展开探索。从最开始确定劳动方案,一直到最后落实每一项具体行动,每一个步骤环节,都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所具备的价值,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1.2 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劳动课程并不单单只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础的劳动技能,更着重于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育。项目化学习这种方式,把劳动技能的学习,融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当中。学生在去完成这些项目的情况下,得全面运用好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就拿“校园文化墙绘制”此项目而言,学生不但要懂得绘画、手工之类的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借助数学知识去测量尺寸,凭借美术知识来设计图案,依靠语文知识去撰写文化墙的文字内容。在推进项目实施的过程里,学生会碰到各类实际问题,并且需要想办法去解决,像材料怎么选、团队协作中分工出现矛盾等情况。而这样的一个过程,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学科运用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项目化学习驱动中小学劳动课程实践创新的实施策略
2.1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劳动项目
劳动项目属于项目化学习于劳动课程运用的关键载体,项目规划的合理性会直接左右课程落实的成效。在规划劳动项目的过程当中,需要全面考量学生的年龄段特征、认知程度以及发展需要,务必要保证项目的难度恰当适宜,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指向性。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设计较为简易的日常生活劳动项目,像“整理个人的书包与书桌”“种植小型的盆栽植物”,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的劳动习惯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能够设计带有一定挑战性的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项目,比如“校园农产品种植与销售的模拟活动”“社区老年人生活的帮扶行动”,着重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项目的规划还要结合地域的独特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所拥有的资源,举例而言,农村学校可以凭借当地的农业资源,设计“农作物的种植与加工”之类项目;城市学校则可以借助社区资源,设计“城市垃圾分类与宣传”相关项目,以此让项目更具可操作性与实际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2.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馈学习成效
以往劳动课程开展评价工作时,大多以教师评价作为主要方式。评价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对于劳动技能的掌握状况。而且,评价采用的方式较为单一。这样的评价情况,很难全方位展现出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态势。为了能够顺利推动项目化学习在劳动课程里有效落实,必须构建一套多元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看,除了教师进行评价之外,应当融入学生自己对自身的评价、同学之间相互的评价,以及家长给予的评价。就好比在“家庭美食制作”项目中,学生能够对自己参与劳动的整体过程以及最终成果做出自我评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评判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创意;家长则对学生在家庭劳动当中的态度和实际的表现给出评价,以此达成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在评价内容方面,不单单要关注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水平,对于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态度的表现、团队协作具备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发展情况,同样需要予以重视。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中,评价的内容能够涵盖学生对项目的规划能力、与团队成员协作配合的具体情况、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思路等等。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教师在劳动课程中推行项目化学习起着引领与组织的关键作用,其专业素质以及指导水平对项目化学习成效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强化中小学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要着力提高教师借助项目化学习开展教学的能力。学校方面,可以定时安排劳动课程教师参与项目化学习专项培训,邀请专业人士举办讲座,阐释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执行步骤及教学方法,辅助教师把握项目化学习的关键要点。组织教师开展针对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互相分享教学经验与遇到的难题,一同探究项目设计、课堂指导等层面的问题,进而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倡导教师开展跨学科协作,劳动课程教师能够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携手设计劳动项目,融合多学科知识内容,提升项目的综合性与深度。此外,学校可聘任行业专家、社区工作者、经验丰富的家长等人员,作为校外劳动教育指导老师,为教师给予专业支撑,丰富教师的指导资源,助力教师更好地引领学生完成劳动项目。
结语
项目化学习给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实践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思维与方式。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本领、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及促使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凭借科学规划劳动项目、搭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打造、整合多方面资源等一系列落实办法,能够有力推动项目化学习和中小学劳动课程实现深度交融,突破传统劳动课程的限制,提升劳动课程的育人成效。于未来的教育实践进程之中,应当进一步探究项目化学习在劳动课程里的应用样式,持续优化落实办法,充分释放项目化学习所具备的优势,使劳动课程切实成为培育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关键平台,为培育新时代拥有劳动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筑牢稳固根基。
参考文献
[1]张琼,李晓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14):43-48.
[2]潘燕.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38(09):99-102.
[3]蔡英谦,王剑,李丽.具身认知视域下中小学劳动课程实施的困境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5,(06):45-49.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 2022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项目学习的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ZQJK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