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析
彭秋红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清溪中心小学 614404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在应用题教学中,通常会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当下,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对于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一、“双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
(一)题目脱离生活实际
当前,部分小学数学中年级应用题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脱节。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弱,面对繁琐抽象的题目理解困难,而教师因觉得题目简单,常忽视对题干的分析讲解。长此以往,学生易产生畏难和抗拒心理。
(二)师生互动效果欠佳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发挥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攻坚克难和勤奋好学的品质。然而,目前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或模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氛围不佳,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解题模式较为固定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数学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自信心和热情。但当前中年级应用题教学存在解题模式单一、固定的问题,学生多依赖已有方法和经验,缺乏探索创新。随着应用题难度提升,学生学习阻力增大,自信心受挫,甚至放弃思考,形成恶性循环。
二、双减下小学数学中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增强题目趣味性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将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要充分考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
比如针对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一支铅笔花了 3 元,一个笔记本花了 5 元,又买了一盒彩笔花了 12 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他给了收银员 30 元,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的题目以日常购物场景为背景,学生容易理解,能快速进入解题状态。对于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乘法应用题时,可以出题:“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去公园春游,每辆大巴车可以坐 45 人,四年级一共有 5 个班,平均每个班有 42 人,请问需要租几辆大巴车?”此题结合了学校活动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乘法知识。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小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以设计:“妈妈去菜市场买菜,西红柿每千克 3.5 元,妈妈买了 2.5 千克,付给售货员 20 元,应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中的买菜场景,让学生体会小数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强化师生互动,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在“双减”背景下,良好的师生互动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提问抢答等。
以三年级的一道行程问题应用题为例:“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家出发去学校,小明每分钟走 60 米,小红每分钟走 50 米,经过 10 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用小明的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小红的速度乘以时间,有的学生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听到不同的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对于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应用题:“在一条长 200 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在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与学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五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果园里有苹果树 120 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3/4,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 2/3,桃树有多少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解答,然后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思路。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鼓励多元解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双减”政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元解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方法。
例如三年级的应用题:“饲养组养了 12 只白兔,养的黑兔比白兔多 6 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黑兔的数量,再把黑兔和白兔的数量相加,即 12+6+12=30 (只);而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黑兔比白兔多的数量与白兔数量的和,再乘以 2,即( 12+6+12ρ)÷2×2=30 (只)(虽然这种方法对于这道题稍显复杂,但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四年级的应用题:“一个长方形花坛,长 15 米,宽 10 米,如果长增加 5 米,宽增加 3 米,那么扩建后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常见的方法是先分别算出原来长方形和扩建后长方形的面积,再求面积差,即
(平方米);但也有学生可能会用另一种方法,把增加的部分分成三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即 5×10+3×15+5×3=110 (平方米)。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异同,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找到不同的解题途径。五年级的应用题:“某工厂五月份生产机器 250 台,比四月份多生产 1/4,四月份生产机器多少台?”一般解法是设四月份生产机器
台,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x+1/4x =250 ,解得 x=200 ;但也有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把四月份生产的台数看作单位“1”,五月份生产的台数是四月份的( (1+1/4 ),则四月份生产的台数为 250÷(1+1/4)=200 (台)。教师要对学生的多元解题方法进行展示和点评,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
综上而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具备多重育人价值,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阅读、信息收集整理以及知识运用等多方面能力,还能助力学生构建数学核心素养。当下,在“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下,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优化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
参考文献
[1]葛玉梅.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措施探究[J].新课 程,2021(44):80.
[2]李忠义.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探讨[J].读写算,2021(1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