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福建省体育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许建政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7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体育学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探讨了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途径。研究发现,尽管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上投入了较多资源,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学校实践平台不完善等因素,仍然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课程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在课程层面,通过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等措施,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在实践层面,强调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实习质量与效果、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与具体指导,并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体育生;实践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福建省

引言

人才培养是办好高校,办出一流大学的核心点,培养方法技术娴熟的实践性人才是对高校教育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当前对实践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涵盖了各个学段各个专业,学者们或是从实践能力概念切入进行研究,或是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理论对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然而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是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中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针对于目前我国本科生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出现的普遍性问题,结合体育学类本科生在培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目前体育学类本科生依然存在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足等情况,而对于目前体育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各专业学生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不同专业学生不同方面实践能力(如带队训练、赛事组织、社会实践交流能力等)并未进行过多的研究。同时,目前对于体育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中,多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相应方案,并未从根本上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这反映出目前对体育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研究的片面性。

一、福建省体育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体育学类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

数量:各高校在体育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例如,集美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6.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7.9%。泉州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45.6%。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40%以上。莆田学院体育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与劳动教育、实习教学、毕业综合训练、实训、第二课堂等。课程结构比例表见表1。这些实践课程包括专项训练、教学实习、体育竞赛组织等,充分体现了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目的:这些实践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够从事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工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则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武术、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基本技能和传播、推广、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能力。

考核方法及衡量指标: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考核、过程评价、综合测评等。例如,运动训练专业在毕业要求中强调,通过科学研究能力和运动竞赛组织能力的考核,来衡量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则通过教学、训练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项目管理、社区体育指导、赛事组织等实践项目的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三明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及指标如表2所示。龙岩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毕业要求指标如表3所示。三明学院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表4所示。宁德师院休闲体育毕业生则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2)熟悉国家有关休闲体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休闲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动态。(3)掌握休闲体育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至少精通1-2项新兴、时尚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掌握运动锻炼规律和运动损伤防护,具有开展运动指导、教学和竞赛训练的能力,(4)掌握户外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休闲体育俱乐部管理、以及体育旅游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研究和解决休闲体育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5)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体育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6)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7)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学生成效: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肯定。表5总结了福建省内不同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优异表现及其社会反馈,进一步证明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各高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肯定。例如:

在集美大学,许多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中表现优异,体现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泉州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表现突出,展示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表现出色,教学技能和能力得到了实习学校的高度认可。

通过对上述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内各高校在体育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明确了培养目的和考核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上述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内各高校在体育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大量的实践课程,明确了培养目的和考核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困境分析

尽管福建省内各高校在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

学习动机不足: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在实践环节中表现不佳。尤其是在面对较为枯燥的基础实践课程时,学生往往难以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有限:部分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集中在某些特定项目,对其他项目缺乏兴趣,导致其在某些实践课程中参与度低,影响了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知识储备不足:理论知识的积累不足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的表现不佳,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影响了实践效果。

2.教师因素

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限: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上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实际操作和指导能力方面,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在实践中的需求。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体育教育的发展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创新意识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导致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环境因素

学习氛围不浓厚: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如果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受到影响,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实践平台和机会不足:学校在实践平台和机会的提供上存在不足,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和交流机会。例如,带队训练、裁判值班、校外交流和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资源和机会有限,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锻炼和提升机会不足。

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全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学校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内容单一、重复性高的问题,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困境,需要通过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福建省体育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在课程层面提升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综合考虑教师因素,通过多方面措施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具体的培养途径:

1、完善培养方案

根据体育学类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培养方案,明确实践课程的设置和目标。例如,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学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和锻炼。这不仅包括常规课程的调整,还涉及到对课程内容的创新,使之更贴近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理论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课程体系的优化还包括整合跨学科知识,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引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3、强化教学质量

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管理和监督,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实践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持续改进。

4、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堂课都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入小班化教学和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5、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通过项目式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6、提升教师与课堂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通过教学研讨和交流,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同时,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鼓励教师参与实际的体育活动和项目,提高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层面

在实践层面,通过加强环境因素的优化,来进一步提升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以下是具体的培养途径:

1、强化专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实习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和标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实习机会。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目标和考核标准。与知名体育机构、俱乐部、赛事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每位实习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实习指导和检查,确保实习过程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2、保证专业实习的质量与效果

为了确保专业实习的质量与效果,学校应对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评价,结合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单位反馈和指导教师评价,全面考核实习效果。通过定期检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鼓励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分享实习经验和心得,并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总结,提升整体实习效果。

3、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与具体指导

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具体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到答辩,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要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序进行。为每位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论文指导,帮助学生在选题、资料搜集、研究方法、论文撰写等方面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定期进行论文进展检查,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论文质量和进度。

4、积极为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平台和提供机会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和机会。与社区、企事业单位、体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体育赛事组织、志愿服务、社区体育指导等,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全面提升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体育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途径。

首先,在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虽然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方面已有较多投入,但仍存在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校实践平台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课程和实践两个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在课程层面,建议通过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等措施,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度。在实践层面,强调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实习质量与效果、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与具体指导、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福建省体育学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这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体育教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02):1-5.

[3]李金焕.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地方性院校卓越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21,41(06):100-103.

[4]王宏坤,赵文艳,于滢,等.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3):110-113.

[5]陈天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J].运动,2016,(07):45-46.

[6]杨秋艳.高校体育在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改革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1):64-67.

[7]王秋茸,魏娟丽.新时代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创新体系构建[J].办公自动化,2024,29(07):53-56.

[8]朱岩,丁明露,李国红,等.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4,(01):63-69+90.

课题项目来源:名称:2022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编号:JAS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