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尖经纬织同心:宁夏女红拼布作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认同构建研究

作者

杨飞 王子晞 王楠 张立伟

宁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756000

引言

宁夏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族群长久共存催生出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女红拼布这门流传久远的手艺跨越族群界限,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文化纽带,当代民族文化认同研究领域,手工艺符号的价值常遭忽略,探寻宁夏女红拼布成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历程,厘清其在认同构建中的具体途径,对理解区域文化融合、强化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亦是回应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时代命题的关键所在。

一、探寻女红拼布中的多民族文化印记

宁夏女红拼布的文化融合特性,深植于特殊地理与历史环境,作为丝绸之路关键节点,这片土地自古便是多民族迁徙、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汇聚之处,材料运用层面,不同民族物质文化特征鲜明可辨,回族惯常采用的棉质土布厚实耐穿,体现注重实用的生活取向,便于日常劳作且易获取加工;汉族青睐的绸缎边角料带来细腻质感与丰富色彩层次,绸缎在汉族文化中多与礼仪、节庆相关,边角料再利用既显节俭传统,也为拼布增添华丽成分;蒙古族钟爱的毛绒织物保暖性佳,适配草原游牧生活需求,融入拼布既丰富材质多样性,也彰显草原文化的粗犷格调,不同材质拼接,本质是多民族间物资交换、互通有无的文化体现,折射各民族生活层面的密切关联。

图案体系构建中,宁夏女红拼布展现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景象,伊斯兰文化几何纹样以严谨对称性与无限重复韵律感赋予拼布秩序之美,不仅是装饰更承载回族对宇宙规律的理解与敬畏;汉族传统吉祥图案如牡丹象征富贵、蝙蝠寓意福气,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传递深厚民俗文化内涵;蒙古族自然图腾如骏马、苍狼、白云,体现对草原万物的崇敬依赖,充满野性与生命力,这些源自不同地方的图案并非生硬堆砌,而是经长期实践创新,通过变形、组合等形成既保留各民族特色又和谐统一的视觉语言,既存各民族特质又达成整体协调,将汉族云纹与伊斯兰几何纹样相融,创造出新图案形态,契合汉族对灵动飘逸的审美追求,也满足回族对几何秩序的偏好。

二、解析拼布符号促成认同的内在机制

拼布符号促成多民族文化认同,核心在于承载的文化认知存在共通,不同民族语言、习俗、宗教存在差异,面对自然与生活却常有相似情感与需求,拼布中图案与工艺传达的生活哲学正是这种共通的集中展现,对自然的敬畏在各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拼布里常见的植物、动物图案既反映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警示对自然破坏的后果;汉族的福禄寿喜图案、回族象征和平繁荣的纹样、蒙古族寓意吉祥如意的图腾,都寄托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共同追求,这种向往跨越民族界限,文化认知上的共通为不同民族产生情感共鸣提供基础,让人们欣赏拼布作品时能超越民族身份,从作品中找到情感契合点,那些流转于针线间的符号成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社会生活实践里,拼布作品借特定活动场景成为情感传递重要媒介,强化群体归属感,宁夏地区节庆、婚嫁等集体活动是拼布作品集中展示与使用的场合,回族的开斋节上妇女们头戴拼布绣帽,针脚里藏着对信仰的虔诚;汉族春节门窗上的拼布挂饰,色彩间晕染着团圆的期盼;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拼布鞍鞯,纹路中凝结着对勇士的赞美,这些作品增添节日氛围也成为民族身份象征,婚嫁习俗中新娘的嫁衣、嫁妆包含大量拼布制品,通常由新娘的母亲、亲友共同制作,每一针一线饱含祝福与牵挂,姑嫂围坐炕头飞针走线的身影里,是家族温情的流转也是文化记忆的延续,拼布作品在这些活动中被共享与馈赠,承载的情感与文化意义随之传递,人们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彼此的联系与关怀,群体归属感不断强化,基于情感纽带的文化互动让拼布成为维系多民族社会和谐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岁

月流转中编织着各民族共生的图景。

三、构建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强化拼布符号的文化阐释为构建多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宁夏女红拼布背后藏着丰富多民族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这些构成其作为共有文化符号的核心价值,深入挖掘这类文化资源,需专业学者与民间艺人共同付出努力,学者借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梳理拼布图案、技法与不同民族文化的渊源,撰写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文化阐释提供理论支撑;民间艺人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讲述拼布作品背后的生活故事与文化寓意,在此之上,举办主题展览、拍摄纪录片、出版文化读物将这些研究成果与故事向公众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拼布作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深层意义,增强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推动拼布技艺的活态传承为确保其文化多元性延续的关键,中小学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彩布拼贴出带着羊角纹的向日葵,老师边示范锁边针法边讲这技法里藏着回族刺绣与汉族挑花的智慧;社区传习所里白发艺人教年轻媳妇们盘蒙古族盘肠纹,窗台晾晒的拼布挂毯上,汉族的福字与回族的新月纹正以巧妙构图共生,传习所每月一次的市集上,各族艺人带着作品交流针法,姑娘们学着把马头琴轮廓绣进汉族的如意纹里,老师傅们琢磨用回族的戳纱绣表现草原的云影,家族传承的老手艺在师徒结对中焕发新机,那些曾藏在箱底的拼布技艺,正成为年轻人社交圈里的文化勋章,让多元文化的基因在指尖流转中代代相续。

拼布符号融入公共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能有效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与认同凝聚作用,城市广场的浮雕墙上,放大的拼布图案里回族的宝相花缠绕着汉族的梅兰竹菊,蒙古族的卷草纹托举着共同的家园意象,路过的老人指着熟悉的纹样给孩童讲过往;地铁站台的壁画用拼布艺术再现各族共庆开斋节的欢腾,通勤的人们抬头便能遇见这份温暖的文化共鸣,文创工坊里,设计师将几何纹样转化成笔记本封面的烫金图案,把吉祥图腾织进围巾的肌理,超市货架上的拼布风格靠垫、咖啡馆里的拼布装饰灯罩,让传统符号自然融入现代生活,政府牵头建起的手工艺产业园里,回族绣娘与汉族设计师合作的品牌惊艳了展会,蒙古族牧民家的拼布毡垫通过电商走向更远的地方,这些探索让拼布文化既扎根乡土又拥抱时代,在产业流转中凝聚起更深沉的民族认同。

结语

宁夏女红拼布身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认同构建深植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借物质载体、情感联结与实践传承彰显强大文化凝聚力,梳理文化印记,解析认同机制,探索实践路径,为多民族文化共生给出具体样本,往后保护与传承力度加大,这一符号将在更广阔场域施展作用,促进民族文化深度交融,为多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与团结稳定增添持久动力,化作见证与推动民族和谐共处的鲜活注脚。

参考文献

[1] 王正华,宁夏回族民间刺绣的文化象征与身份认同 [J]. 民族艺术研究,2021, 34 (2): 89-96.

[2] 王宁,多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共生现象研究 —— 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 [J]. 西北民族研究,2020, (3): 178-185.

[3] 张丽君,民间手工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探析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 (1): 102-108.

项目来源:宁夏师范大学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 “布”同凡响——宁夏非遗女红拼布文化活化与民族团结创新实践(X20251075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