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班主任干预策略研究
李新华
河南省漯河市西城区阴阳赵镇初级中学 462000
前言
农村中学寄宿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们远离父母,生活和学习压力交织在一起,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因此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对于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学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业压力与焦虑
农村中学寄宿制学生在学习压力大的同时,又受家庭高期待及自身认知水平的制约,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使他们产生了自卑、逃避等消极心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品德发展,部分学生出于学业压力,采取作弊等不良行为,从而影响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二)留守孤独感与社交障碍
农村中学寄宿制学校因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易造成留守孤独感,孤独感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且也会给学生带来社会交往上的障碍,表现为难以融入集体,缺乏合作精神等,这些社交障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影响了学生品德发展,影响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际关系的形成[1]。
二、农村中学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一)抗挫力训练与坚韧品质培养
抗挫力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或困境时,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的能力,针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业压力、留守孤独感等问题,班主任可以设计抗挫力训练课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小明为例,他是农村中学寄宿制学校的一名初二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小明常常感觉到孤独无助,学习上也因为基础差而倍感压力,在抗挫能力训练课程中,我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小明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小明被分配到扮演一个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向同学求助却遭到冷遇的角色。在模拟的情景下,小明一开始显得不知所措,垂头丧气,但是经过老师的引导,他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挫折并非结束,而是成长的契机,他开始主动向老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学习小组,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韧性”的培养,与大家分享成功者面对挫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与应对策略,启发小明坚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克服困难,达到人生的目标,通过这次抗挫训练,小明不但学会了处变不惊,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他开始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小明同学的成长历程,充分说明了在寄宿制中学中开展抗挫折能力训练和坚强性格培养对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责任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特别是对在寄宿制学校中由于家庭关爱不足、社交障碍等原因而面临困境的学生来说,其意义就更大了,班主任可以设计感恩教育课程,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同学等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就拿小红来说,寄宿中学初三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她几乎没有机会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在感恩教育中,班主任组织了感恩主题班会,邀请了部分学生的家长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看着屏幕上许久未见的父母,听着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小红的眼眶有些湿润,通过这次班会,小红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也激发了她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结合责任意识的培养,开展了感恩实践活动,小红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起深入社区,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透过这次活动,小红不但懂得爱护别人,也懂得身为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她开始懂得珍惜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并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个社会[2]。
(三)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
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农村中学寄宿制学生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班主任通过设计一系列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课程,帮助学生有效应对情绪波动,克服社交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以小华为例,他是该校一名内向的初二学生,他经常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与人相处不太融洽。班主任通过情绪识别与表达训练,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鼓励他用图画、日记等方式安全地表达情绪,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小华逐渐掌握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思考等,有效地缓解了自己的焦虑,同时还组织了一系列的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活动,并与人际沟通技巧相结合,让小华在模拟情境中练习倾听、理解、尊重他人,学会开启对话,保持沟通,解决冲突,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小华表现出空前的主动性,不但积极参与讨论,而且积极协调组员之间的分歧,使小组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一次的经历让小华的信心大增,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良好人际关系带来的正面影响。
结语
本研究以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为对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压力、留守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设计心理团辅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农村寄宿制中学要加强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家校合作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这些措施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春.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J]. 教师博览,2023(9):26-28.
[2]张学贤. 农村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2021(25):10.
本文系2024 年度漯河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融合课题《农村中学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班主任干预策略研究 》(LHKT20243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