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实践

作者

潘佐轩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要发展其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作为高阶思维能力,是衡量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多侧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独立分析、理性判断的能力。因此,探索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对推动教学转型、提升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英语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英语核心素养强调思维品质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核心要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引导学生超越对语言形式的机械记忆,深入理解语篇内涵、辨析观点差异、评估信息价值,实现从“知识接收”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契合核心素养对思维发展的要求。

(二)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路径

语言运用不仅是技能操作,更是思维活动的体现。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作者意图,在写作中清晰表达观点,在口语交流中理性回应质疑。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能更精准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增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与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一)思维与语言的共生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提升相互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口语等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活动,通过语言学习训练批判性思维,同时借助批判性思维深化语言理解,形成“语言实践—思维发展—语言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英语学科内容的思维价值

高中英语教材蕴含丰富的思辨性素材,语篇中的观点论证、文化差异、价值冲突等内容,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天然载体。对这些内容的深度解读与探讨,能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分析能力与评价意识,使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有机融合。

三、高中英语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思维训练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认识不清,未将其纳入教学目标体系,思维训练多随教学内容随机开展,缺乏连贯性与层次性。课堂中仅关注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不足,导致批判性思维培养流于形式,无法形成系统的训练体系。

(二)提问模式固化,缺乏深度思维激发

课堂提问多以记忆性、事实性问题为主,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个单词的意思是什么”,较少设计开放性、思辨性问题。教师提问指向单一答案,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与质疑的机会,难以激发深度思维,制约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教学方法仍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主导课堂讲解与分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小组讨论、辩论、探究等互动环节,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观点、辨析差异、反思结论,思维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抑制,批判性思维培养缺乏实践载体。

(四)评价体系片面,忽视思维过程评价

当前英语教学评价侧重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性评价,如测试分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批判性思维的评价缺乏具体指标。评价关注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答案”,而非思考过程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也难以通过评价引导思维训练。

四、高中英语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重构“语言 + 思维”双维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明确语言技能目标与批判性思维目标,使两者相互支撑。语言目标聚焦词汇、语法、语篇理解等基础能力;思维目标则针对分析、评价、创造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如“能辨析语篇中的观点与证据”“能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性评估”。通过双维目标设计,确保批判性思维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挖掘教材中的思辨性教学内容

系统梳理高中英语教材,挖掘具有思辨价值的语篇与主题,如观点争议类文本、社会现象类文章、文化对比类素材等。针对不同文体设计思辨切入点,记叙文侧重分析人物行为动机与价值取向,议论文聚焦观点论证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说明文关注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将语言学习任务与思维训练任务结合,使教学内容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载体。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活思维

构建“问题驱动—探究分析—反思评价”的教学流程,通过多样化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链,如“作者的观点是否全面”“有没有其他解释角度”“如何验证这一结论”,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组织辩论、小组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学会理性表达与尊重差异;开展文本重构、续写评论等任务,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见解,在实践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构建多元立体的思维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 + 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思维过程的逻辑性、观点的合理性、论证的充分性等维度。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思维日志、讨论表现等记录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结果性评价采用思辨性任务,如观点评论、文本分析报告、辩论成果等,考查批判性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针对性反馈指出思维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持续优化思维方式。

五、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教师的思维教学能力

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与教学设计能力,掌握提问技巧、活动组织、思维引导等方法。通过教研活动研讨思维训练案例,分享教学经验,集体开发思辨性教学资源,建立教师思维教学能力发展档案,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思维引导者”转变。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与资源

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达不同观点,营造“尊重思考、包容差异”的思维环境。开发批判性思维教学资源包,包括思辨性语篇、开放性问题设计、评价工具等,为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如TED演讲、思辨性阅读材料等,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提供丰富素材。

结论

高中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落实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存在的思维训练浅表化、方法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制约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效性。通过重构双维目标、挖掘思辨内容、采用探究方法、构建多元评价等策略,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这一过程需要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与教学环境优化,为思维培养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美.高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活动设计[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5,(13):70-72.

[2]吴雅瑜.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究[J].求知导刊,2024,(20):107-109.

[3]苗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J].高考,2023,(3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