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作者

王凯阅

吉林财经大学 130117

一、引言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剖析人类历史进程、精准把握实践活动本质的重要理论利器,彰显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理念。把这一理论成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帮助我们穿透表象更深入透彻洞察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内在本质与运行规律,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朝着纵深方向不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改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当我们面对对现实社会有深刻影响的互联网,如何更加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出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有助于我们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及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是唯物史观核心理论基石,深刻彰显实践活动物质性与主体间性特质,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当下,这一经典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根本性方法论指引,本文从蕴含现实感性特质的实践根基和凸显多级主体间相互建构的内在机制两大关键维度出发,系统且深入阐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1.现实感性的实践基础

第一,物质生产的客观制约性。交往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以物质生产作为坚实的根基。回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在原始社会,血亲交往紧密依赖于采集经济这一基础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稳固则依托于土地所有制这一核心经济制度;而在数字时代,虚拟交往则以 5G 基站、数据中心等先进基础设施作为物质载体。以我国为例,2023 年我国行政村 5G 覆盖率已经高达 90% 以上,然而,西部农村地区家庭智能学习设备保有率仅为 34% ,这一现实状况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交往手段的拥有成为特殊阶级特权”这一深刻论断,凸显了物质生产对交往实践的客观制约作用。

第二,感性经验的历史生成性。人的感官能力在对象化活动中不断发展与演变。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青田祯旺乡利用 VR 技术还原“青田空袭保卫战”,游客通过数字化设备实现“时空穿越”体验,年吸引研学团队超 200 批次。这种创新表达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还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证明了感性实践对于认知塑造的重要作用。

2.多级主体的相互建构

(1)主体结构的范式转型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哲学范畴打破了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局限,创建起教育者、受教育者与中介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高校,处于传统教育的范式里,教育者往往占据着绝对主导的位置,受教育者处在被动承接知识的客体位置,二者之间缺少了有效的互动跟反馈。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强调主体间性的关键意义,觉得教育过程应是教育者跟受教育者利用中介客体展开平等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2)交互机制的生态演进

跨圈层共识生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圈层之间的认知差异与隔阂日益凸显。知乎“党建圆桌论坛”通过汇聚学者、党员、群众等多元视角,搭建起跨圈层交流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各方围绕党建相关话题展开深入辩论,通过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最终生成具有广泛共识性的成果。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困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攻克的核心命题是,怎样在信息超载环境里构建具象化的引导办法,做到正向价值信息的有效鉴别与精准输送,就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高校发酵的链式反应规律而言,教育主体应具备瞬间捕捉舆情动态、快速搭建认知框架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是,部分教育者对非线性传播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对异质化受众群体分层与引导的能力有待增强,这种能力匮乏直接掣肘了教育活动的精准实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困境

在高校环境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落入双重异化的困境里。教育者抱住“知识权威”的传统定位不放,把高校技术片面视为维系话语霸权的工具,把受教育者塑造成待改造的对象模样,教育者越是借助技术手段强化管控,就越与马克思“教育者本人必须受教育”的辩证法则相背离,最终从“启蒙者”的身份异化成“技术操控者”。高校赋权引发产生的“绝对自由”幻景,导致部分受教育者陷入反抗性的异化现象,他们借着“去中心化”的名头否定教育引导,把高校空间当作无拘束的狂欢场,这种虚假的主体性事实上是资本逻辑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当受教育者在社交媒体里面“自由表达”之际,算法把其思想活动转化成了可量化的行为数据,成为让平台资本主义实现增殖的物料。这种异化样式验证了马克思对“虚假共同体”的批判——看似是解放了的主体性,实则为更不明显的物化样式。

四、交往实践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目标建构及其优化路径

1.马克思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的类特性恰好就是自由有意识性的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的主体间性培养工作,恰为对这种类特性的当代释义。传统教育模式下工具理性掌控的单向灌输机制,正朝着价值理性统摄下的共识搭建模式演进,教育者的角色从“真理垄断者”转型成“对话引导者”,依靠智能推荐算法实现理论阐释的定向传递与开放性商讨,高校空间多中心化这一特征推动个体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过渡,靠着区块链架构建成的分布式交互高校,每个参与节点同时兼具信息接收和内容产出的双重属性。

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建构,必须置于生产力革命与交往方式变革的辩证关系之中。数字技术的赋能为人的全面发展铺就了新途径,从物质性能力数字化延伸的方面看,5G 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明显增进了知识获取效能,促使“时空压缩”理论以具象模样呈现,教育者借助智能推送机制,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变成短视频、交互式图谱等多形态呈现样式,达成理论领悟效率的几何级上扬。精神性需求的沉浸式达成范畴,依靠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场境,学习者在自身体验中掌握“两个必然”的历史逻辑,实现精神境界的跃升式提高,个性化发展所依托的技术支撑角度,依靠区块链架构所支持的分布式学习系统,给予学习者对学习路径的自主选择权以及对知识模块的个性化配置能力,真正落实“个体自由发展”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 卢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勘察与现实建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1-8.

[3] 傅益南,汪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动力来源与图景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2):57-59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