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作者

杨玲

长治市潞州区长钢小学 046031

一、案例背景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理想和信念”展开,旨在让学生领略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这篇回忆录由李大钊女儿李星华以第一人称叙述,回顾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展现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与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除开头外,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激发读者兴趣。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但因课文历史背景复杂,与生活实际距离远,在体会革命精神与情感时存在困难。所以,教学中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查阅资料、抓重点词句、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品质与情感。

二、案例内容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倒叙开篇,由作者难忘 1927 年 4 月 28 日引出对父亲的回忆,接着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行文,层次分明,便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通过外貌、言行、神态等描写展现李大钊的崇高品格。如“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描写体现李大钊在狱中虽遭折磨,仍坚定从容。多处运用对比,如被捕时敌人的“粗暴”“满脸横肉”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对比,凸显李大钊临危不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军阀、恐怖”等生字词并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被害全过程。

2.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学习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精神,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培养热爱祖国和党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李大钊的高贵品质;学习通过外貌、言行、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会文章情感,理解李大钊从容面对危险、死亡及亲人悲伤的原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3 分钟李大钊生平视频,突出1927 年北京局势的历史影像,画外音介绍军阀张作霖逮捕革命志士的背景。视频结束后提问:“最危险的时刻,李大钊为何留在北京?家人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板书课题并以红笔圈出“回忆”,提示关注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5 分钟,边读边标注自然段,用“△”标生字、“?”标疑问句。检查字词采用“三层挑战”:基础层认读“军阀、宪兵”等词,正音“瞅(chǒu)”“僻(pì)”;提升层用“严峻”“沉着”结合语境造句;拓展层通过“含糊—清楚”等反义词组,寻找文中对应语境。

默读8 分钟后,发放“事件时间轴”学习单,学生以关键词填写李大钊1927 年 4 月经历。小组合作梳理后,派代表在黑板时间轴挂图填写,教师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被捕前(局势恶化)”“被捕时(冲突爆发)”“法庭上(精神较量)”“被害后(永恒怀念)”四阶段核心特征。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被捕前(第2-7 自然段)

学生默读时,用“﹏”标局势描写、“——”标李大钊行为。汇报聚焦两组对比:母亲“劝离”与父亲“坚决留下”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时注意母亲急切与父亲沉稳的语气差异;“烧毁文件”与“含糊回答”的细节,引导思考:“为何烧毁文件?为何对孩子含糊?”结合“军阀搜查”背景,理解这是革命警惕性与对家人的保护。全班齐读第7 自然段,体会“伟大的力量”的深层含义。

2.被捕时(第8-17 自然段)

指名朗读后,用“情景还原”分析:学生模拟“宪兵一拥而入”的动作,体会敌人凶狠;聚焦李大钊“不慌不忙交出手枪”的动作,追问:“为何不慌不忙?手枪对革命者意味着什么?”明确这是对敌人的蔑视与对信念的坚守。分角色朗读增设“旁白”,以低沉语调描述敌人“疯狗般叫喊”,对比李大钊“平静说话”的语气,在角色碰撞中感受精神力量。

3.法庭上(第18-29 自然段)

开展“细节放大镜”活动:发放李大钊狱中照片,与文中“乱蓬蓬的长头发下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比,学生用彩笔圈出“乱蓬蓬(” 受酷刑)与“平静(” 精神不屈)的矛盾点,小组讨论“支撑他平静的力量”。聚焦“瞅了瞅我们,表情安定沉着”的描写,让学生补白心理活动,体会“革命必胜”的信念与对家人的温情。全班在低沉钢琴曲中朗读,读“伟大的力量”时放慢语速、加重语气。

4.被害后(第30-33 自然段)

齐读后进行“双线解读”:情感线让学生用“△”标母亲与“我”的动作(“昏过去”“哭了”),结合生活体验分析“三次昏过去”体现的切肤之痛;结构线出示首尾日期对比卡(“1927 年4 月28 日,我永远忘不了”与“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引导用箭头连接时间,以“生日对家人的意义”类比,理解前后照应强化情感记忆的作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生共填“人物品格树”板书:树干写“李大钊”,树枝贴“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等关键词,旁注对应课文语句。播放2 分钟当代青年缅怀李大钊的视频(含北大红楼、诵读《青春》片段),提问:“百年后为何回忆他?新时代少年如何传承这种力量?”

拓展任务分层设计:基础任务摘抄李大钊神态描写并批注品格;提升任务写“如果我遇见 1927 年的李大钊”短文;挑战任务小组制作“李大钊革命足迹”手抄报。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各 3 遍),用“严峻”“沉着”结合具体场景造句;录制 2 分钟第19 自然段朗读音频,上传班级群评选“最佳情感奖”;预习《灯光》,对比回忆视角差异。

四、案例反思

(一)成功之处

课前播放李大钊生平视频,教学中补充“军阀混战”等历史背景,结合1927 年反革命政变史实,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为体会人物精神奠基。引导学生抓外貌、言行等重点词句及对比句,体会情感,提升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融入情境。布置收集资料、写读后感等拓展作业,加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少数学生参与度低,需关注个体差异;对比、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及运用指导不细致;部分环节耗时多,导致拓展延伸时间紧张,学生思考交流不充分。

(三)改进措施

多与学生交流,依据学情分层教学,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增加写作手法实例分析,设计针对性练习;备课合理预估时间,灵活调整,确保教学目标落实和学生思考交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