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干预措施
赵娜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青云中学 云南红河 654300
在城乡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中成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场域。这些学生身处城乡文化交汇的特殊环境,既要面对陌生校园的适应压力,又需在文化差异中构建自我认同,其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独特性与复杂性。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随迁子女在社交互动、自我认知等维度表现出与本地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在人际冲突处理、校园融入等方面存在更多困惑。这些心理适应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干预,不仅可能影响其学业发展,更会对其人格成长造成长远影响。因此,基于该校调查结果探究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对保障其身心健康、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表现
(一)社交适应困境:人际互动中的疏离感、群体融入障碍
根据建水县青云中学学校教育问卷调查显示,随迁子女在社交行为与同伴关系中呈现明显的融入障碍。课间娱乐时, 51.25% 的随迁子女选择“与同学聊天”,而本地学生更倾向于“看课外书”( 43.75% )或“体育运动”(43.13% ),群体活动参与度较低。在同学相处状态上,随迁子女中“只有一两个关系好”的比例为 6.88% ,虽略低于本地学生的 13.13% ,但“不好也不坏”的比例达 34.38% ,高于本地学生的 23.13% ,反映出浅层社交特征。面对同学困难时, 71.88% 的随迁子女选择“主动帮忙”,却在日常互动中表现出被动性,显示出“想融入却难深入” 的疏离感。
(二)自我认知偏差:自信心不足、身份认同模糊
问卷中自我评价与行为选择数据揭示了随迁子女的认知困境。仅 12.50% 的随迁子女认为自己“优秀自律”,低于本地学生的 18.75% ;而“缺乏自律性”和“随心所欲”的比例合计达 87.51% ,显著高于本地学生的 68.76% ,反映出自信心不足。在行为选择上,随迁子女通过通道时“经常让路”的比例达 75.00% ,远高于本地学生的 10.63% ,这种过度迁就的行为背后,是对“城乡身份差异”的敏感与自我认同模糊——既渴望被接纳,又因文化背景差异刻意压抑自我。
(三)情绪调节难题:环境适应压力引发的焦虑、挫败感
压力应对与矛盾处理方式的数据显示,随迁子女存在明显的情绪调节障碍。与同学发生矛盾时, 14.38% 会“大吼大叫”、 5.63% 会“直接动手”,暴力倾向比例高于本地学生;面对学习任务, 62.50% “偶尔觉得任务重”,虽低于本地学生的 67.50% ,但“经常觉得重”的群体伴随“作业拖延”“回避交流”等行为,显露出隐性焦虑。当学业不理想时,尽管 81.88% 的父母会“细心引导”,但随迁子女仍易将挫折归因于“城乡差距”,形成“环境不适—自我怀疑—情绪失控”的恶性循环。
二、提升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
(一)构建个性化心理辅导体系,破解社交适应困境
针对随迁子女在人际互动中的疏离感与融入障碍,学校需建立以“精准识别—分层干预—持续追踪”为核心的个性化心理辅导体系。可依托班级观察与定期心理测评,梳理学生在社交中的具体困境,如被动互动、群体参与恐惧等,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设计阶梯式社交训练活动:初级阶段开展 “一对一同伴结对”,通过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分享生活趣事等低压力互动,建立基础信任;中级阶段组织“小组合作项目”,如班级板报设计、校园活动策划等,引导学生在协作中学习沟通技巧;高级阶段鼓励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借助兴趣共同体弱化城乡背景差异,增强群体归属感。同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体辅导,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化解社交中的焦虑情绪,逐步从“被动融入”转向“主动参与”。
(二)开展身份认同教育活动,纠正自我认知偏差
为改善随迁子女的自信心不足与身份认同模糊问题,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认同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可开发“城乡文化融合课程”,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文化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家乡习俗、城市体验,在对比与交流中发现城乡文化的独特价值,破除“城乡优劣”的认知误区。同时,设计“成长叙事”活动,鼓励学生记录自己在适应过程中的进步与感悟,如“我学会的城市生活技能”“家乡带给我的独特优势”等,通过正向叙事强化自我肯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注重积极反馈的运用,对学生的每一点努力给予具体肯定,避免笼统评价,帮助其建立“能力提升”与“自我价值”的直接关联。此外,可邀请优秀随迁子女校友分享成长经历,用真实案例证明多元背景带来的韧性力量,重塑“城乡结合部成长”的积极意义。
(三)搭建家校社协同支持网络,缓解情绪调节难题
环境适应压力引发的焦虑与挫败感,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心理课堂”,指导家长识别子女的情绪信号,学习非评判性倾听、共情回应等沟通技巧,避免因工作繁忙忽视情感需求,或因过度管教加剧情绪对立。同时,联合社区建立“心理支持站”,整合公益组织、高校志愿者等资源,开设“情绪管理工作坊”,教授学生呼吸放松、情绪日记、问题解决等实用调节方法,帮助其在压力情境中保持冷静。社会层面可通过校园广播、社区宣传栏等渠道,传播“城乡差异是资源而非障碍”的理念,减少对随迁子女的标签化认知,营造包容接纳的环境。此外,学校与家长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如定期反馈学生情绪状态、共同制定情绪干预方案等,确保学生在家庭与校园中获得一致的支持信号,逐步形成稳定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结合背景下的初中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教育公平与个体成长的重要课题。从破解社交困境到重塑自我认知,再到构建支持网络,干预措施的核心在于消解城乡差异带来的心理隔阂。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发力,既能帮助随迁子女建立积极心态,也能推动城乡文化互融。这不仅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更是构建包容型社会的基石,为城乡流动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林青辉.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审视与困境破解[J].福建教育,2024(09):10-11.
[2]聂紫薇.社会学习理论下随迁子女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J].井冈山大学,2024(06):18-19.
项目名称及立项批准号:2023 年度建水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背景下初级中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 14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