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万雪

南昌中学教育集团高新校区 江西南昌 330000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发展学生团队意识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活动,它要求所有参与者在节奏、音准、情绪表达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而是基于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合作过程。在合唱排练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的声音,调整自己的发声方式,以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这样的互动过程自然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责任感与归属感。

此外,合唱团内部通常设有不同声部,如高音声部、低音声部等,每个声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地位。学生在明确自身角色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其他声部的表现,确保整个作品的完整性。这种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二)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合唱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与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还能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声的理解,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在演唱《茉莉花》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旋律线条的把握,体会中国民歌特有的婉转柔美;而在演绎西方经典合唱曲目时,则能感受到多声部结构带来的层次感与立体美感。

更重要的是,合唱教学强调“听觉先行”的原则,即通过反复聆听、模仿、对比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音色概念与审美标准。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在欣赏与表演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三)培养学生美好品质

合唱教学对学生性格与心理素质的塑造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站在舞台上成功完成一首合唱作品时,那种成就感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其次,合唱训练往往伴随着长时间的练习与反复打磨,这对学生的耐心与毅力提出了挑战。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种经历无形中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同时,合唱还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去理解和传递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与情绪。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共情能力,也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录制微课视频,演示合唱技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现场示范来讲解合唱技巧,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清晰掌握要点。为此,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专门的微课视频,将合唱技巧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微课视频的内容应涵盖基础发声训练、气息控制、音准节奏练习等关键环节。例如,在讲解“头腔共鸣”时,可以通过动画图示展示声音从胸腔到头部的传导路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发声原理;在教授“呼吸方法”时,可以采用慢动作镜头记录正确呼吸的动作要领,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此外,微课视频还可以作为课后复习资料,供学生反复观看与练习,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巩固技能,提升合唱水平。

(二)组织小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合唱小组,每组由4-6 名学生组成,承担不同的声部任务。在小组内部,学生需要轮流担任指挥、领唱、伴奏等角色,通过角色轮换的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全面了解合唱的各个环节。

小组学习的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例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初步编排,并在全班面前展示成果。随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建议与反馈,形成良性互动。

这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倾听、协商与改进,从而真正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三)开展声部训练,锻炼合唱技能

1. 声音训练

合唱的基础在于良好的声音质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声音训练,包括音域拓展、音色统一、音量控制等内容。教师可以采用阶梯式发声法,从低音到高音逐级过渡,帮助学生找到舒适的发声位置。同时,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如风声、雨声)来引导学生放松喉咙、打开口腔,形成圆润饱满的声音。

2. 歌曲教学

在进入正式的合唱作品学习前,教师应先带领学生熟悉乐谱,分析旋律走向与歌词内容。对于难度较高的段落,可以采用分句练习的方法,逐步攻克技术难点。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咬字吐字是否清晰,情感表达是否到位,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传达歌曲的情绪。

3. 作品处理

合唱作品的表现力不仅依赖于技巧,更取决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与艺术处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力度变化、速度调节、声部平衡等方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使合唱更具感染力。

(四)组织合唱实训,展示学习成果

定期举办合唱实训活动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设立“校园合唱节”或“年级合唱展演”,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演出曲目,还需参与服装搭配、舞台布置、节目编排等工作,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演出当天,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观众,专注于音乐本身的表现。演出结束后,及时组织点评与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结语: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育人功能,在核心素养培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与系统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合唱技巧,更在团队协作、审美体验与人格塑造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合唱教学的价值,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让音乐之美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

参考文献:

[1] “合”而为声 “唱”出精彩——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策略研究[J]. 葛婷婷.小学教学参考,2024(24)

[2] 和而为声 唱而动情——浅析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 张思慧.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4(06)

[3] 小先生制理念下小学音乐“慧学”课堂中合唱教学的策略[J]. 袁芳.三角洲,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