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乡结合背景下初级中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业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梅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青云中学 云南红河 654300

在城乡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成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这些学生身处城乡文化交汇的特殊环境,既要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节奏与管理模式,又需在陌生的人际环境中构建新的社交网络,其学业适应过程面临多重挑战。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随迁子女在学习习惯、校园融入、家庭支持衔接等方面呈现出与本地学生不同的特点,这些差异若得不到妥善引导,可能影响其学业发展与身心成长。因此,深入探究城乡结合背景下随迁子女的学业适应困境,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不仅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更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随迁子女学业适应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支持体系薄弱,教育参与存在局限

家庭层面的支持不足是导致随迁子女学业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从调查数据来看,随迁子女父母的职业稳定性差,父亲从事钟点工的比例达34.38% ,母亲从事零工和工人的比例合计 43.76% ,这类工作时间长且流动性大,导致父母难以投入足够精力关注子女学习。在辅导能力上,随迁子女父母学历以初中及以下为主,父亲占比 83.13% (初中 53.75%+ 小学及以下29.38% ),母亲占比 88.13% (初中 51.25%+ 小学及以下 36.88% ),对子女课后学习的辅导能力有限,仅有 16.88% 的父母能“经常”辅导孩子,远低于非随迁子女家庭的支持力度。

(二)学校教学衔接不足,个性化支持缺位

学校层面的教学与管理未能充分适配随迁子女的需求。调查显示,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随迁子女“自觉完成作业”的比例达 70% ,远超非随迁子女的 31.25% ,但在学习成绩上,随迁子女处于班级21-40 的比例达 40% ,是非随迁子女( 22.50% )的1.78 倍,反映出知识基础的差距。然而,学校缺乏针对性的衔接课程,统一的教学进度导致 36.25% 的随迁子女需1 小时左右完成作业, 17.50% 的学生成绩处于班级后10 名,明显落后于教学节奏。

(三)城乡文化差异冲击,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城乡文化环境的差异给随迁子女带来了心理与认知上的挑战。随迁子女在行为习惯与社交规则上与本地学生存在明显差异: 75.00% 的随迁子女会“经常”为老人、孕妇让路,而非随迁子女中这一比例仅 10.63% ;但在课间活动中,随迁子女更倾向于“与同学聊天”( 51.25% ),而非随迁子女则以 “看课外书”( 43.75% )和“体育运动”( 43.13% )为主,反映出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异。自我认知方面,随迁子女中“比较自信”的比例达 60% ,远高于非随迁子女的 22.50% ,但“不自信”和“很自卑”的比例合计 32.50% ,且有17.50% 的学生成绩处于班级后10 名,容易产生挫败感。这种心理状态影响了其学习动力,尽管 71.25% 的随迁子女会“主动改错”,但在课堂参与和课后交流中仍显被动,形成“学习困难—自我怀疑—适应更差”的恶性循环。

二、提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一)家校协同,夯实家庭支持根基

要破解随迁子女家庭支持薄弱的困境,需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支持网络。学校可定期开展“家长课堂”,针对随迁子女家长职业特点(如钟点工、零工流动性大),采用线上微课、周末集中培训等灵活形式,传授基础学业辅导技巧,比如利用短视频教学“如何辅导孩子数学基础运算”“怎样检查语文作业字词拼写”,提升家长辅导能力(当前仅有 16.88% 的家长能经常辅导)。同时,学校心理教师要主动介入家庭沟通,通过“亲子沟通工作坊”,教家长用“倾听 ⋅+ 共情”模式替代单纯管教,从而增强家庭情感支持,缓解子女学业挫折时的无助感,逐步优化家庭支持体系。

(二)学校精准施策,构建个性化支持体系

学校需打破“大一统”教学模式,为随迁子女打造个性化支持闭环。教学衔接上,依据随迁子女知识基础差异( 40% 学生处于班级后20 名),实施“分层诊断-定制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开学初用“知识测试”梳理学生漏洞,针对“酸碱中和反应理解不足”“英语时态混淆”等问题,为随迁子女开设“微专题衔接课”,如利用化学实验室重走“探究中和反应”流程,补全知识断层。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善用“阶梯式提问”激活随迁子女参与度,从“这是中和反应的哪个现象(基础)”到“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反应发生(进阶)”,搭配“积分奖励制”,鼓励他们从倾听者转为表达者(当前愿意主动表达的学生仅占 14.38% )。心理支持方面,建立“随迁子女成长导师制”,每位导师对接 3-5 名学生,定期开展“校园融入茶话会”,用“分享家乡趣事”“共解校园困惑”等活动,化解他们的疏离感,让学校成为心理与学业的双重支持阵地。

(三)以心理成长小组为载体,强化社会情感支持

可以开展“中学生心理成长小组”系列活动,以提升随迁子女学业适应能力。第一期“大家都来认识我:发现自我,增强自信”活动,社工与组员建立专业关系,引导组员相互沟通,通过“优点大轰炸”“自我画像”等环节,帮助随迁子女正确认识自身优势,提升自我认同,打破因陌生环境产生的自卑、疏离感,为学业适应筑牢心理根基。第二期“发现别人,学会赞美”,传授人际交往技巧,鼓励组员发现并真诚赞美同伴,从“被赞美”中获得积极反馈,从“赞美他人”中学习沟通,逐步建立朋辈支持系统,让随迁子女在校园社交中找到归属感,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时更愿主动参与,促进知识吸收。第三期“发现亲情,感恩父母”,教组员用书信、短视频等方式向父母表达情感,学习沟通技巧,同时引导父母关注子女学业困惑,即便工作忙碌,也能通过简短交流传递支持,修补家庭支持短板,让随迁子女在学业受挫时,从家庭获得情感支撑,增强学习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迁子女学业适应是复杂系统工程,需家校社协同发力。通过夯实家庭支持、学校精准施策、心理小组赋能,为其铺就成长路。未来需持续优化机制,让随迁子女在城乡融合中绽放光彩,实现教育公平与全面发展。这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对构建包容型社会、实现教育均衡具有深远意义,为城乡流动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小学随迁子女教育的挑战与优化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5(03):19-20.

[2]徐新强.城市初中随迁子女课堂学习行为管理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4(10):13-14.

项目名称及立项批准号:2023 年度建水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背景下初级中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 14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