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刘洋
吉林省集安市台上镇学校 134299
摘要:抓好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安全行为习惯这些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因为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能够建设优良的校风,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也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终身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旅程中一个尤为关键和塑造性极强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经历与所学往往能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责任尤为重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一系列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涵盖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社交习惯以及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律学习、积极思考、有效管理时间等,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铺平道路。教育者在这一关键时期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无疑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轨迹、个人发展乃至社会贡献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首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发挥引领作用,特别是在课前阶段。无论课程性质如何,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进行预习。预习不仅是一个简单浏览新内容的过程,更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的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并在心中留下疑问或困惑,这样在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学习,更容易跟上教师的节奏,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求知,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为了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每节课前还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包括整理好书桌,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文具、课本和其他学习材料。这样的习惯能够避免在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时,学生因寻找物品而耽误时间,影响课堂节奏和效率。
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对于重点知识和关键信息,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强调,如使用不同颜色标注、通过提问引发思考、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释等。同时,教师还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冷漠或注意力分散,就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互动环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案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
最后,课后作业是巩固和复习课堂所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这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回顾,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定期检查和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需要从课前预习、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多个方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步引导和激励学生,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养成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的习惯;养成穿戴整洁、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道德的习惯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这些习惯的养成方面也很优秀。相反,在生活习惯上比较凌乱的学生,学业成绩往往也不突出。这说明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养成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一个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将来是很难迈向成功的。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重要。
三、要培养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培养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应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做起,从小事做起。例如:要求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做个好学生,尊敬教师,团结同学;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使用礼貌用语;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其次,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叫学生坐下时教师要说请坐;课间学生向教师问好,教师要点头或招手并向学生问好;学生为教师倒水,教师要向学生“致谢”;望着干干净净的教室,教师要对学生说:“你们辛苦了!”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形成高尚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要培养安全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学校是人员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安全问题无时无处不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对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意义重大。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应从三方面做起。一是通过班队会、集会、广播、国旗下演讲等形式,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鲜活事例教育学生,给学生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让安全的警钟在学生心中长鸣。二是教给学生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就会更深入地了解安全、认识安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障机制,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开展各种活动,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制度,都应将安全教育工作当成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所有教师都应树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的思想,人人都要怀着一颗高度的责任心,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切实做好安全工作。在中小学阶段,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终身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把抓好养成教育当成学校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工作。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以及安全行为习惯,我们不仅能够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能够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引领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步引导和激励学生。同时,教育也应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从而真正将这些良好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良好习惯和优秀才能的未来人才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赵永芝.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