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教学法对高中生数学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研究
魏晓丽
范县第一中学,457500
摘要: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提升高中生数学分析问题能力成为重要教学目标。本研究聚焦 "6+1" 教学法的实践创新,通过解构其 "导、学、议、展、评、练" 六维基础环节与 "创" 向拓展机制,探索该模式对函数、几何、概率、数列等核心知识模块的分析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发现,通过问题链引导概念解构、逻辑链建构推理训练、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变式问题群拓展迁移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关键能力,为高中数学深度教学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6+1" 教学法;数学分析能力;问题解决;高中数学
一、引言
新课标强调 "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知识传递而忽视思维训练,导致学生 "听得懂、不会做" 的现象普遍存在。"6+1" 教学法作为融合深度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 "导(情境导入)— 学(自主探究)— 议(小组研讨)— 展(成果展示)— 评(多元评价)— 练(分层训练)— 创(创新应用)" 的立体化教学流程,构建起 "知识获取 — 思维建构 — 能力迁移" 的完整培养体系。本文立足函数、几何、概率、数列等核心知识模块,探索该教学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具体策略,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
二、高中生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现状与研究价值
当前高中生数学分析能力培养存在三重困境:其一,概念理解停留在表面,如对函数单调性的认知仅局限于图像直观,缺乏代数符号的逻辑推导;其二,问题表征能力薄弱,面对几何证明题时难以建立图形关系与代数表达的关联;其三,思维路径单一,在概率分布问题中常因无法灵活转化条件而陷入解题僵局。这些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碎片化与低效化。
"6+1" 教学法的实践价值在于其结构性优势:通过 "导" 与 "学" 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 "议" 与 "展" 的互动机制,暴露思维过程并优化认知结构;依托 "评" 与 "练" 的反馈系统,强化分析策略的迁移应用;最终通过 "创" 的拓展环节,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创新的跃升。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与数学分析能力的渐进发展规律高度契合,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提供了新路径。
三、"6+1" 教学法提升数学分析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深化函数性质的逻辑认知
在函数模块教学中,"6+1" 教学法通过分层问题链引导学生解构概念本质。以 "函数单调性" 教学为例,"导" 环节创设 "气温变化曲线" 情境,提出 "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 的驱动性问题;"学" 环节布置任务:对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用具体数值验证单调性的代数表达;"议" 环节组织小组讨论 "为什么不能用两个点的函数值判断单调性",引导学生发现 "任意性" 这一核心要素;"展" 环节各组展示不同函数模型的单调性证明过程,暴露 "取值 — 作差 — 变形 — 定号" 的逻辑漏洞;"评" 环节教师聚焦 "变形技巧" 与 "符号判断" 进行精准点评,提炼单调性分析的通性通法;"练" 环节设计含参函数单调性讨论题,强化分类讨论思维;"创" 环节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具有分段单调性的实际问题,实现概念的深度内化。
(二)优化几何证明的思维路径
几何证明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6+1" 教学法通过构建 "条件分析 — 关系转化 — 路径规划" 的逻辑链提升学生分析能力。以 "空间几何体垂直关系" 教学为例,"导" 环节展示建筑结构图片,提出 "如何证明墙面与地面垂直" 的生活问题;"学" 环节学生自主梳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建立 "线线垂直 — 线面垂直 — 面面垂直" 的逻辑关系图;"议" 环节针对典型例题 "已知三棱锥中两条侧棱垂直于底面,证明底面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小组讨论 "如何将空间垂直关系转化为平面几何条件";"展" 环节学生展示不同证明思路,对比 "直接法" 与 "反证法" 的思维差异;"评" 环节教师从 "条件提取完整性"" 中间结论推导严密性 ""最终结论逻辑性" 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规范推理步骤;"练" 环节设计递进式习题,从单一垂直关系证明到多条件综合推理;"创" 环节让学生自编几何证明题,逆向考察对逻辑链的掌握程度。
(三)强化概率分布的建模能力
概率统计问题的分析难点在于数据关系的抽象性,"6+1" 教学法引入思维导图、树状图、表格等可视化工具,将概率分布的分析过程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流程。以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 教学为例,"导" 环节呈现 "掷骰子游戏得分规则",提出 "如何计算得分的可能性" 的探究问题;"学" 环节学生通过树状图列举所有可能结果,初步构建随机变量的取值空间;"议" 环节小组讨论 "如何区分古典概型与独立事件概率计算",用表格对比两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展" 环节学生展示不同问题情境下分布列的构建过程,突出 "确定变量取值 — 计算对应概率 — 验证分布性质" 的核心步骤;"评" 环节教师针对 "概率计算是否遗漏样本点"" 分布列是否满足规范性 "进行重点点评,强化建模的准确性;" 练 "环节设计含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的综合问题,训练多工具结合的分析能力;" 创 " 环节要求学生为校园活动设计抽奖方案并计算预期收益,实现概率模型的现实应用。
(四)提升数列递推的转化能力
数列递推问题的分析关键在于递推关系的转化与通项公式的求解,"6+1" 教学法通过设计 "基础变式 — 条件变式 — 结构变式" 的问题群,引导学生发现递推关系的内在规律。变式问题群的设计遵循 "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一到综合" 的认知规律,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结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剥离问题的非本质属性,抓住递推关系转化的核心要素。在 "分析 — 变式 — 迁移 — 创新" 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将复杂递推问题转化为基本数列模型的技巧,形成 "观察结构 — 联想方法 — 尝试转化 — 验证结论" 的分析思维链,显著提升数列问题的迁移转化能力。
四、结语
"6+1" 教学法通过结构化的教学流程设计,将数学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知识建构的全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 "知识传授" 与 "思维训练" 的割裂状态,通过问题链引导、逻辑链建构、可视化工具应用、变式问题迁移等策略,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分析路径与思维支架。实践表明,该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学生在函数、几何、概率、数列等核心模块的分析能力,促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爱民,蒋敏. 生态视域下普通高中数学“6+1”双主教学模式探究 [J]. 中学数学, 2023, (09): 26-27.
[2]蔡晓婷. “双减”背景下高效“6+1”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23.
[3]谢丽娜. “6+1”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