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张丽英
府谷县前石畔九年制学校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核心学科,其抽象特性却给小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带来重重困难。情境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形式,将数学知识巧妙镶嵌于具体情境,赋予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有力推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探究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契合教材内容,构建高效教学情境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依据,教师需深度钻研教材的编排逻辑、知识架构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具体教学内容与目标,创设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高效情境。在教学“圆的面积(一)”时,教材重点围绕圆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关联展开。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花坛修建”场景切入:“学校打算在校园一角修建一个圆形花坛,施工人员要先计算出花坛的占地面积,才能确定所需花草的数量。大家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能不能借鉴类似方法来求解圆的面积呢?”
紧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卡纸与剪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将圆等分成若干份”的示意图,说道:“请大家参照教材所示,把圆形卡纸平均剪成 16 份,看看能否拼出一个我们熟悉的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等分后的扇形能够近似拼成一个长方形。此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的转化公式进一步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存在什么关系?倘若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大概是多少?宽又是多少呢?”
通过这种紧密贴合教材内容的情境设计,既呼应了教材中“转化思想”的编排意图,又让抽象的面积推导过程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在解决“花坛修建”这一实际问题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圆面积公式的由来,达成教材知识与生活应用的完美融合。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情境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呈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元信息,为情境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尤其适用于抽象数学概念的具象化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能够突破传统教学中“静态图示”的局限,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进程。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动画:在欢乐的动物小镇,小动物们准备举办一场特别的赛车比赛。小熊驾驶着装有正方形车轮的赛车,小鹿开着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而小兔子的赛车则是圆形车轮。比赛一开始,小熊和小鹿的赛车颠簸得厉害,根本无法顺利前行,唯有小兔子的赛车平稳飞驰。动画播放完毕,教师提问:“为什么圆形车轮能让赛车平稳行驶?车轮滚动一圈所前进的距离,与车轮的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发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车轮滚动的慢动作特写:在车轮边缘标记一个黄色点,当车轮滚动一周时,该点划过的轨迹形成一条线段,教师用虚线将此线段与车轮直径进行对比,并配上语音讲解:“大家瞧,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来测量不同大小车轮的周长和直径,
看看它们之间蕴含着怎样的奥秘。”
随后,多媒体屏幕上同步呈现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形车轮(直径分别为15cm、 25cm 、 35cm ),点击每个车轮即可显示其滚动一周的轨迹长度(周长)。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这种动态的多媒体情境,相较于教材中的静态插图更为生动,还能借助可视化的测量过程,助力学生直观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抽象的圆周率概念在趣味动画中自然呈现,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三、开展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操作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通过亲身体验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尤其适用于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情境,能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可创设“校园义卖活动”的实践情境:课前准备好各类义卖物品,如文具、书籍、手工艺品等,并配备价格标签、计算器、销售记录表等工具,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义卖摊位。活动开始前,教师布置任务:“学校即将举办一场义卖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筹集善款。要求每个摊位的物品利润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比)达到 20% 左右,大家需要依据这个标准确定物品的售价。比如,一件成本为 30 元的文具,应该定价多少才合适呢?”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必然会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借此契机引入百分数的概念:“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是百分数,通常用 Ω∙% ’来表示。”
接下来,学生开始动手实践:有的小组先计算出成本为30 元的文具,利润为 30×20%=6 元,售价应定为 30+6=36 元;有的小组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定价过高或过低,通过重新核算成本与利润,调整售价。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义卖成果,并汇报“如何用百分数表示利润率”“定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在这个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还学会运用百分数解决“商品定价”的实际问题,深刻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表示比例、便于比较”的实用价值,相较于单纯讲解“百分数的读写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意义非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应用意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情境创设类型与应用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筱峦.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1).86-89.
[2]王小娥.小学数学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深度融合探究[J].小学教学设计.2024,(0S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