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翟晓艳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王集镇南刘集小学 223705

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低,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还很懵懂,同时也常常会受到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下,小学生常常会被网络游戏与不健康网页所影响。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要能善于挖掘课本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此来链接生活,展开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教育认识,逐渐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德育内涵

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立德树人就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可见德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各个学科教师皆要能够以德育为抓手,在开展本学科教学的同时融入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何为德育?简言之,就是道德品质教育,它是一个人内在的自身修养,含括了做人、处事、接物等方方面面。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目标指向了学生对生命观与价值观的理解、取向。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

重要内容,综合了社会心理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间所发生的欺凌、自杀与蔑视生命等行为得以有效改善。特别实在物欲横流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当下,小学生的思想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滋生出许多错误三观的学生,如欺凌、霸凌、自杀倾向的学生逐渐增多。如若不及时有效干预,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教师要能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聚焦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成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通过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好学生热爱生活与珍爱生命意识,促进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所在。

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实践方略

(一)探寻生命元素,理解生命价值

纵观当前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其中不乏生命教育内容,皆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探寻其中关于生命安全方面的内容,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对此,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加强延伸与拓展,让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获得深化。通过开展积极的生命教育活动,小学生不仅提升了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更提升到了生命意识,实现了正确生命观的逐渐形成。

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即生命诞生、生命成长等,懂得生命的重要。在理解学习“生命的诞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生命原始出现的资料与视频画面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听感知中获得对生命的神奇之感,使其充满满满的好奇之心。在学习“生命的成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用课件展示出来。由此,学生也能从中获得生命进化的理解,体会到人类生命的顽强,逐渐懂得敬畏生命。在理解“生命的重要”这一环节时,教师要能促进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依据已有的生活情感与往事回忆,想象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由此感受到爱、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由此理解生命的重要意义。可见,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让学生获得心灵启迪,理解生命的意义,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创设感性情境,体验生命的宝贵

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深受师生们喜爱。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契合了人的感性心理需要,其目的就为学习内容或课堂活动营造出感性而特定的氛围,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学习体验。基于此,在生命教育之时,教师要能依据所教学的内容设定好情境,通过融入情境获得生命宝贵的认知,进而能够学会爱护生命与珍惜生命。由于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常常以文字与图片所呈现,是一种静态的资源,小学生对此往往只能获得表层信息,难以建构起阅读、理解、体验与内化的完整过程。为此,教师要能将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赋予在感性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够在系统化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共提升。

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学就需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理解安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好交通情境。同时,将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开展交通安全演练活动,让学生深入道路拥堵时警察疏通道路的场景。每一个学生在模拟活动中都有着自己扮演的角色,如警察、涉事者、围观者、路人等。在模拟情境获得中,扮演警察角色的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疏导路上交通,同时还能向路人宣传行路交通规则;扮演围观者的学生也能积极倾听警察的宣传与劝导,不断丰富自己的交通安全知识。这种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感性学习兴趣,也能促进他们在活动体验中获得对生命安全的认识,由此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当然,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还要能够时常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与呈现,播放一些交通安全案例,以此警示学生,使其获得对生命宝贵的更高认识,体会到交通安全规则的重要,这样也能更好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实现生命教育的更好效果。

(三)立足生活,强化生命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是小学生践行德育行为与法治

思想的载体。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让学生从课本上习得德育与法治知识,通过社会生活来进行应用与践行,促进学生将其有效内化,直至转为为一种更高的修养。在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将生活中的热点事例进行例举,让学生从中能够获得生命理解,逐渐形成生命意识,进而获得生命价值的有效培育。

例如,在教学“面对突发事件”这一内容时,教师就需要将各种突发的事件进行一一例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到哪些情况下需要自我冷静去解决问题、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呼救处理,这样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避免了凭空说教。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出生活中关于邻居、快递员、修理工等上门服务时的场景,如“陌生人敲门,自己应怎么办?”“陌生人用花言巧语来哄骗你,怎么识别与处理?”“上学路上遇到行人摔倒或出事故,自己怎么做到正确安全处理?”让学生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下进行正确思考、积极交流,生命安全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可见,在展开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能积极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与相互交流的形式,促进学生在理解与体验中获得生命意识提升。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能积极关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通过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交流探讨等,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学习体会,逐渐形成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懂得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由此积极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进而能够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

2.

[2]张忠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探讨[J].学周刊,2019 (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