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现代职场压力的启示

作者

王星元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一、引言

现代职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强度竞争使得职场压力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职场压力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劳动者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甚至引发严重的生理疾病。传统的压力管理研究多从心理学或管理学角度出发,强调个体应对策略或组织干预措施,但往往忽视了职场压力的结构性根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与劳动的本质分离,这一理论为分析现代职场压力提供了独特的批判性视角。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于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体现,而是被迫的、外化的生存手段。这种异化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在现代职场中,异化现象以新的形式延续,表现为工作意义的丧失、控制感的削弱、人际关系的疏离等,这些正是职场压力的重要来源。本文旨在通过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其对现代职场压力的解释力,并探讨缓解职场压力的可能路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职场压力的理论认识,也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批判性反思的依据。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形成于 19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人阶级在工厂制度下遭受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劳动者被迫从事单调、高强度的工作,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成为维持生存的被迫行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

(二)异化劳动的四个维度

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却反过来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在现代职场中,表现为劳动者对工作成果的失控感。

2.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

劳动过程不再是劳动者自由意志的体现,而是被迫的、外化的活动。现代职场中的标准化流程、严格监控和重复性任务加剧了这种异化。

3.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

劳动本应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但在异化状态下,劳动者无法从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现代职场中,工作意义的缺失和职业倦怠是这一异化的典型表现。

4.劳动者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被竞争和利益所支配,协作变为对抗。职场中的恶性竞争和人际冷漠正是这种异化的体现。

三、现代职场压力的表现与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

(一)职场压力的主要表现

现代职场压力表现为生理症状(如疲劳、失眠)、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和行为症状(如效率下降、离职倾向)。根据调查,超过 60% 的劳动者表示曾因工作压力出现健康问题。

(二)异化劳动理论与职场压力的关联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理解现代职场压力提供了深刻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压力产生的结构性根源。在劳动产品异化维度,现代职场普遍采用的量化绩效考核体系将劳动者异化为"数字的奴隶",工作成果不再是劳动者自我价值的体现,而转变为压迫性的管理工具。这种异化使劳动者陷入持续的数据焦虑,为达成绩效指标不得不牺牲健康和生活质量,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劳动过程异化方面,高度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日益普及的自动化技术严重削弱了劳动者的自主权,原本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被分解为机械重复的操作步骤,劳动者丧失对工作过程的掌控感,产生深层的职业无力感。类本质异化则表现为现代职场中普遍存在的意义危机,当劳动沦为纯粹的谋生手段而非自我实现途径时,劳动者陷入"为生存而工作"的恶性循环,长期积累导致严重的职业倦怠。最后,人际关系异化将同事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竞争关系,协作文化被恶性竞争取代,职场环境充满猜忌与防备,人际冲突频发进一步加剧心理压力。

四、异化劳动理论对缓解职场压力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缓解现代职场压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该理论启示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属性,将劳动者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劳动主体的尊严和价值。在理论层面,首先需要批判资本逻辑对劳动过程的绝对支配,揭示量化管理、绩效至上等现代管理技术背后隐藏的异化本质。其次,应当重构劳动价值理论,强调劳动不仅是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更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建议

基于异化劳动理论,缓解职场压力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两个层面采取具体措施。在组织层面,企业应当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减少对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建立更加人性化的评价标准;赋予员工更多工作自主权,允许其参与工作设计和流程优化;培育互助协作的组织文化,替代恶性竞争的内部环境。在制度层面,政府需要完善劳动保护法规,严格限制加班文化和非人性化管理;推动建立工会等劳动者权益保护组织;鼓励企业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等心理健康支持措施。此外,社会各界应当倡导"体面劳动"理念,推动劳动价值回归,帮助劳动者重建职业认同感和意义感。这些实践建议将有助于从根源上缓解职场压力,创造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工作环境。

五、结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分析和解决现代职场压力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研究表明,现代职场压力并非单纯的个人心理适应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通过异化劳动的四个维度——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以及他人关系的异化,可以清晰地看到职场压力的结构性根源:绩效量化导致的工具化、流程标准化带来的自主性丧失、劳动意义缺失引发的价值危机,以及竞争文化造成的人际疏离。这些异化形式共同构成了现代职场压力的系统性特征,使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承受双重压迫。异化劳动理论启示我们,缓解职场压力不能仅停留在个体心理调适或管理技术改进层面,而需要从劳动关系的本质出发进行系统性变革。

参考文献

[1]洪影.数字时代劳动异化的新形态及其破解路径[N].安徽科技报,2025-05-30(014).

[2]卜祥记,王展鹏.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感性活动”理论[J/OL].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2025-06-17].

[3]陆建森.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探赜——基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考察[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5,(02):26-36+109-110.

[4]杨建伟,郑召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方法论——兼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一贯性[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02):116-123.

[5]丁小洋,徐焕.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视角下的新业态劳动问题思考[J]. 就业与保障,2025,(03):163-165.

[6]张甫欢.探索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N].河南经济报,2025-02-1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