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
李建妙
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农村局 浙江省丽水市 323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城乡融合发展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可视化分析揭示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可视化分析通过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地图,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城乡资源流动、产业协同和公共服务共享的现状与趋势,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可视化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议题,城乡融合发展涉及人口流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共享等多个方面,其复杂性要求研究者采用更加直观和高效的分析方法。可视化分析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将多维度的城乡数据转化为图形化的表达形式,帮助研究者识别城乡融合中的关键问题和潜在机遇,当前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分析,缺乏对数据的系统性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构建城乡资源流动GIS动态图,推动要素配置可视化
城乡资源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构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图能够直观展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与流动路径,为优化要素配置提供科学依据。GIS技术通过整合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维度数据,能够生成资源流动的动态地图,清晰展示城乡资源的来源、去向和流动强度。例如,通过分析人口迁移数据,可以绘制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热点路径;通过整合土地利用数据,可以揭示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开发潜力。这些动态图不仅能够帮助决策者识别资源流动中的瓶颈和机遇,还能为制定精准的资源配置政策提供数据支持,GIS动态图的可视化效果能够增强公众对城乡资源流动的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注与参与[1]。
整合多源数据,包括人口普查、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经济统计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其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构建资源流动的网络模型,例如通过重力模型分析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或通过空间插值法预测资源流动的趋势。在动态图的设计中,可以采用热力图、流向图和时空立方体等形式,直观展示资源流动的空间格局与时间变化,热力图可以揭示资源流动的热点区域,流向图可以展示资源的空间路径,时空立方体则可以呈现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过程。
2.搭建产业协同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城乡经济互补性可视化
产业协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搭建产业协同大数据平台能够实时追踪城乡经济互补性,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整合城乡产业的经济数据,例如农业产值、工业增加值、服务业规模等,平台可以生成产业协同的动态可视化图表,清晰展示城乡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分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数据,可以揭示农村原材料供应与城市深加工环节的协同效率;通过追踪城乡旅游业的客流量与消费数据,可以评估城乡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与联动效应。这种实时追踪与可视化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决策者识别产业协同中的薄弱环节,还能为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平台的可视化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各界对城乡产业协同的理解,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2]。
搭建产业协同大数据平台的关键在于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模型的动态更新,整合多源数据,包括企业生产数据、市场交易数据、物流运输数据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产业协同的网络模型,例如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城乡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或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城乡产业的优势互补领域。在可视化设计中,采用网络图、桑基图和动态热力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城乡产业协同的空间格局与时间变化,网络图可以揭示城乡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桑基图可以展示资源在城乡产业间的流动路径,动态热力图则可以呈现产业协同的时空演变过程。
目前,莲都区正积极搭建农业大数据云平台,融合、汇集不同来源、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涉农数据资源,构建集自动化数据采集、流程化数据整合、探索式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据决策为一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
3.开发乡村基础设施三维建模系统,优化空间规划衔接可视化
乡村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开发三维建模系统能够为乡村基础设施的空间规划提供直观的可视化支持,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将乡村的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在虚拟空间中精准还原,形成立体化的空间规划模型,在道路规划中,系统可以模拟不同道路布局对交通流量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在水利设施规划中,系统可以展示灌溉网络与农田分布的匹配关系。这种三维建模不仅能够帮助规划者更直观地理解乡村基础设施的现状与需求,还能为优化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三维模型的可视化效果能够增强公众对乡村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注与参与。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构建基础设施的空间模型,例如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还原地形地貌,或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展示基础设施的细节结构,在模型设计中,可以采用动态模拟技术,展示基础设施在不同规划方案下的运行效果,通过模拟不同道路布局对交通流量的影响,可以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模拟水利设施的运行状态,可以优化灌溉网络的布局。
4.创建城乡公共服务热力图,精准识别区域差异
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创建公共服务热力图能够精准识别区域差异,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整合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数据,热力图可以直观展示城乡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与覆盖范围。例如,在教育资源分布中,热力图可以揭示农村地区学校数量与质量的不足;在医疗服务覆盖中,热力图可以展示城乡医疗资源的分布差异。这种可视化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决策者识别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薄弱环节,还能为制定精准的资源配置政策提供数据支持,热力图的可视化效果能够增强公众对城乡公共服务差异的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注与参与。
创建城乡公共服务热力图的关键在于数据的精准采集与模型的高效构建,整合多源数据,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数据、服务能力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模型,通过核密度分析识别公共服务的热点区域,或通过空间插值法预测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在热力图的设计中,可以采用渐变色彩和动态效果,直观展示公共服务的空间差异与变化趋势。
结语:
可视化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表达,研究者能够更清晰地揭示城乡资源流动、产业协同和公共服务共享的现状与趋势,从而深入挖掘城乡融合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这种基于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决策者更精准地识别城乡发展中的短板与潜力,还能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视化分析在城乡融合研究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张克,杨彩珠,陈重翰.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 [J]. 山西农经, 2025, (05): 85-87.
[2]姚石,吴淑莲.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J]. 小城镇建设, 2020, 38 (06):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