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单发颅内脑外肿瘤的影像征象分析与鉴别诊断
蔡砾城
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2022 年1 月至2025 年1 月期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0 例罕见颅内脑外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组中男性 13 例,女性 17 例,年龄分布为 16-62 岁(平均 42.6 岁),病程从 3 天至 10 年不等。所有患者均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并伴有肿瘤压迫相应颅神经的定位体征。
1.2 方法
1.2.1CT 诊断
采用西门子 128 排螺旋 CT 设备实施初步诊断。检查流程包括:先行常规脑部平扫,依据临床表现定位可疑病灶区域。技术参数设置为层厚 5mm,层间距 5mm ,重建矩阵 512×512 。完成平扫后实施增强扫描,经静脉通道按 1.5mL/kg 剂量注射碘海醇对比剂,分别在给药后30 秒、60 秒和120 秒进行三期扫描。获取的DICOM 数据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辅助疾病鉴别诊断。
1.2.2 磁共振成像检查
患者首次就诊时发现可疑病灶,随即安排磁共振扫描以明确诊断。检查采用GE1.5T 超导磁共振设备,在患者头部放置正交接收线圈,扫描矩阵设定为 256×256 毫米,每层厚度 4 毫米,相邻层面间隔 2 毫米,重复采集次数统一设置为3 次。扫描序列包括常规自旋回波T1 加权成像和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权成像。其中T1 加权成像的技术参数为回波时间15 毫秒、重复时间400 毫秒;T2 加权成像参数为回波时间90 毫秒、重复时间2200 毫秒。最终获取了T1、T2 加权平扫影像数据,以及T2 加权增强扫描的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图像。
1.3 观察指标
重点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表现,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2 结果
在7 例确诊为孤立性纤维瘤的患者中,有5 例在T2 加权像上呈现高低信号交错的"阴阳征"表现,其中低信号区域在延迟增强期呈现渐进性强化特征;CT 平扫显示病灶呈等密度影,增强后可见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现象,其中2 例病灶内部观察到血管流空信号影。
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观察:在 9 例确诊患者中,有 7 例表现为鞍区内外延伸性生长特征。磁共振T2 加权成像显示病灶呈现均匀性高信号表现,其信号特征与脑脊液相近,且边缘界定明确。计算机断层扫描平扫显示病灶密度与正常组织相近或略高,增强后呈现渐进式强化模式,部分病例在病灶周边可观察到水肿带形成。
3 讨论
3.1 少见单发颅内脑外肿瘤
颅腔外肿瘤类型涵盖血管周细胞瘤、软骨源性肉瘤、局限性纤维性肿物以及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病变等,初期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征性,多数病例呈现与常规神经系统疾病相似的症状群,包括颅压增高症状如头部胀痛、呕吐反射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颅腔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临床实践中存在较高的鉴别诊断难度,这种诊断偏差可能直接影响干预时机的选择及疾病转归。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外源性环境刺激与内源性个体特质共同构成了罕见孤立性颅外占位病变的主要致病机制。在环境致病因素层面,各类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致瘤因子均可能参与发病过程,具体包括电离辐射的超阈值暴露、神经毒性化合物的持续接触等。在生物性致病因素中,病毒介导的肿瘤发生机制尤为突出,常见致瘤病毒包括JC 多瘤病毒亚型、Epstein-Barr 病毒等。而内源性个体因素在罕见孤立性颅外肿瘤发病中贡献率超过六成,主要涉及遗传易感性及既往病史等维度。家族聚集性病例分析表明,一级血亲患病史将显著提升子代发病风险。此外,颅脑创伤病史患者呈现更高的发病趋势,特定病原体感染(如刚地弓形虫寄生感染)也被证实与这类肿瘤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
3.2 少见单发颅内脑外肿瘤的鉴别诊断
传统影像学检查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曾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通过常规平扫及对比增强扫描,该技术可获取脑实质及颅腔结构的异常改变信息。然而面对体积较小的病灶时,CT 检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检出率显著下降,且难以实现多种病理类型的准确区分。在临床实践中,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鉴别罕见孤立性颅外肿瘤的首选方法,该技术兼具优异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尤其适用于血管周细胞瘤、软骨源性肉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以及颅外型海绵状血管畸形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软骨肉瘤常见于颅底硬膜外软骨连接区域,CT 检查可见钙化特征,MRI则呈现不均匀高信号,这些表现源于肿瘤内部丰富的软骨基质以及伴随的黏液样变性和坏死改变。钙化多呈现环形或弧形分布,这与脊索瘤常见的斑片状钙化形成明显区别。此外,软骨肉瘤增强扫描时边缘强化显著,而脊索瘤仅表现为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这些差异为影像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孤立性纤维肿瘤特有的"阴阳征"表现及T2 加权像低信号区的延迟强化现象,主要归因于肿瘤组织内富含胶原纤维和血管间质结构。这种独特的影像特征有助于将其与血管外皮细胞瘤等脑外肿瘤相区分,后者虽然同样血供丰富,但信号表现更为复杂且缺乏典型的"阴阳征"。另一方面,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跨越鞍内外的生长方式及类似脑脊液的高信号特征,这些特点源于其扩张的血窦结构和缓慢的血流状态,成为其区别于其他鞍区肿瘤的重要标志。
结论
综合来看,采用 CT 平扫与核磁共振成像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准确捕捉罕见孤立性颅内脑外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依据其特异性表现实现鉴别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针对患者个体差异选择适宜检查方案,借助精准影像评估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任德韬.颅内肿瘤的 CT 与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7):162.
[2]徐明遥,柴方圆,李秋梅.颅内肿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7):40-41,152.
[3]叶华芝.颅内肿瘤 CT 与 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62-63.
[4]徐宏旭.颅内肿瘤的 CT 与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1):1216-1217.
[5]张瑞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良恶性肿瘤诊断及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8.
[6]喻毅,季道秀.MRI 与 CT 在诊断颅内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40-41.
[7]雷俊杰,刘红艳,冉慕光,等.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对颅内异常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0):77-78.
[8]郑燎源,张献文,吴健.全脑 CT 灌注成像在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0):181-182.
[9]史清红.颅内肿瘤的 CT 与 MRI 诊断的应用及价值对照评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52-54.